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摘自《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以下是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说加尔文的主张(与路德教相比)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6)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公元954年至公元959年,后周世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显德元年)己未,(世宗命令赵匡胤)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戊戌,诏宰臣李榖监筑河堤。役丁夫六万,三十日而罢。(显德二年)正月乙未颁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是岁,诸道供到帐籍,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编入)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诏禁天下铜器,始设立监铸钱。除朝廷法物、军器、官物及镜,并寺观内钟磬、钹、相轮、火珠、铃铎外, 其馀铜器,一切禁断。
(显德五年)乙丑,楚州防御使张顺赐死,坐(定罪)在任隐落榷税钱五十万、官丝绵二千两也。(显德六年)二月庚辰,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又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
——摘编自薛居正《旧五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世宗改革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济贫法》是由一系列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救济或赡养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1662 年制定的《居住法》规定各教区有救济贫民的义务,但各教区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只对本地区的贫民提供救助,对外来贫民则不愿提供帮助。1795年出台的斯频汉姆兰制度,规定“每个贫苦而勤劳的人每周应得到3先令维持自己的生活,无论这笔钱是来自他自己或是他家庭成员的劳动或是来自济贫税的补贴”,劳工工资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的部分由教区补贴,亦称工资补贴。这导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造就了贫困、鼓励了懒惰,对贫困劳工“帮助过多和没有帮助都会同样损害人的感激和自立精神”。
材料二 18 世纪末期以来古典经济学思想已为英国社会尤其是上、中层社会所接受,成为了主流的经济思想,人们开始相信自由放任理论才真正符合当前的经济要求。1834 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一、组建“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使之负责全国贫困救济的管理,包括贫民、济贫院、儿童教育等方面。……三、济贫院纪律严苛,受救济者按类别分区居住,有能力的人必须接受强制工作。——摘编自高潮、徐滨《英国1834 年济贫法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
(1)根据材料,指出1834年济贫法相比以前有何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济贫法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摘编自李贽《藏书》、《焚书》
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2)材料二评价的“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李贽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时代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试从中央政府组织和选贤与能方面说明“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2)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材料一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摘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王安石认为,要解决兵多而弱、财富而贫这两大严重问题,必须变法革新。王安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方略和改革措施,于公元1059年以《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献朝廷。他指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内治不清,外困夷狄,财力困穷,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思想禁锢,人才缺乏;制禄太薄,不足以养,迫使官员廉耻日毁,贪污盛行;再加上风俗大坏,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又不得理财之道。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开源与开放的理财之道,择将治军的强兵之方,制定以先王之道取代陈腐的儒术、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实施青苗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既深思熟虑地进行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全面推进改革。
——李锡炎《解读王安石变法:摸石头过河,全面推进》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