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济贫法》是由一系列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救济或赡养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1662 年制定的《居住法》规定各教区有救济贫民的义务,但各教区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只对本地区的贫民提供救助,对外来贫民则不愿提供帮助。1795年出台的斯频汉姆兰制度,规定“每个贫苦而勤劳的人每周应得到3先令维持自己的生活,无论这笔钱是来自他自己或是他家庭成员的劳动或是来自济贫税的补贴”,劳工工资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的部分由教区补贴,亦称工资补贴。这导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造就了贫困、鼓励了懒惰,对贫困劳工“帮助过多和没有帮助都会同样损害人的感激和自立精神”。
材料二 18 世纪末期以来古典经济学思想已为英国社会尤其是上、中层社会所接受,成为了主流的经济思想,人们开始相信自由放任理论才真正符合当前的经济要求。1834 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一、组建“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使之负责全国贫困救济的管理,包括贫民、济贫院、儿童教育等方面。……三、济贫院纪律严苛,受救济者按类别分区居住,有能力的人必须接受强制工作。——摘编自高潮、徐滨《英国1834 年济贫法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
(1)根据材料,指出1834年济贫法相比以前有何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济贫法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并题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现象,该现象产生的途径有哪些?(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
(3)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是什么?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夸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略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对商人以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孛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四: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的观点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出他的根据。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
(3)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他还拥有东印度群岛!……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 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如何满足这 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分析材料二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是哪两个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尤其重要的是,西欧始终聚集着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精英人物。他们对战后欧洲地位的衰落耿耿于怀,谋求恢复欧洲的光荣,同时也解决欧洲面临的现实威胁和困境。他们认为,只有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才能以以团结的力量尽快实现复兴,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丘吉尔就是“欧洲”的促进派。他参与发起了全欧范围的欧洲联合运动。他以自己在动员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使用的令人记忆犹新的坚定语言说:“我们也能用一个单词来表明我们的目的—‘欧洲’”。
——引自【英】丘吉尔《欧洲联合起来》
材料二二战后,随着欧洲各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西欧各国都清一色地成为民主国家,这使得各国政治政治生活上更加精密,价值观上更加接近。而且,民主共和制度是联合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体制下,才能形成协商、妥协和宽容的作风。
——引自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
材料三 “几百年来把欧洲组织起来的愿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终于实现了。欧洲概念在公众舆论中形成了,成为各国政府关心的问题之一。”
——【法】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在二战后走向联合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以来至21世纪初期“欧洲组织起来”、“终于实现”的主要过程和重大事件。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对欧洲和世界都有哪些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图反映1958年河北怀来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的情景。
材料二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地方政府把近20种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主开发,如修建桥梁、村级公路等。1971年,韩国全国80%以上的农舍都是茅草屋。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即中央政府出建房资金的55%,地方政府出30%,每家农户出15%的方式,国家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水稻高产品种,使韩国稻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攀升。韩国在大力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
材料三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
(2)依据材料二分析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