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起人心于一时者大抵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民族主义的动力。”下列口号与此不符的是
A.“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 |
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
C.“打倒孔家店! ” |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
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
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
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
下图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 1893年的日记,这说明了当时
A.“开眼看世界”得到广泛认同 |
B.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 |
C.作者认同实业救国思潮 |
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
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于九州。”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 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
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 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
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 B.朱熹 |
C.王阳明 | D.顾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