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材料二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天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材料三 德法军队在凡尔登及其附近地区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进攻、反攻、摧毁、强击、破坏、占领、再占领,地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巨大弹坑,树林变成了枯木朽株混乱的堆积场,炮火翻腾过的泥土上暴露着人和马的尸体,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尸体腐烂散发出难以忍受的恶臭。这次战役双方伤亡人数总计70余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由材料一可以看出,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这一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2分)
(2)材料二中德国“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表明了德国怎样的野心?(2分)新兴德国此举导致了怎样的后果?(2分)
(3)材料三中的战役发生在什么时间?(1分) “凡尔登绞肉机”这一比喻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4)有人说,既然新科技能引发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那么我们不必发展新科技了。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3分)
(内蒙古赤峰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钱币和陶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你得出怎样的结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谁建立的?为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他创立了一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叫什么?
(2)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巩固统治,选拔人才,隋朝创立了什么制度?
(3)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朝前期,清政府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4)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基本政治制度?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该构想的实践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观点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被西方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材料二 2014年1月22日,《世界邮报》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这种国际关系的“铁律”,在近现代迅速崛起的德国、日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谋求霸权,德国、日本崛起后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习近平主席说:“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请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①举两例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史实。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提出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充分体现了中国不追求霸权的坚定立场?
③概述我国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奉行的核心思想理念。
(3)结合当今世界形势,正在崛起的中国应该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请你提几点良策?
(贵州黔南州卷)(共10 分)晚清时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贵州籍名臣名宦不断崛起。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 织金)人。丁宝桢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外面“船坚炮利”的现实,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纲常”的人。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他先后创办了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丁宝桢是当时清政府中的什么政治派别?
(2)从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丁宝桢的思想应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丁宝桢等人作了怎样的努力?
(3)对晚清时期的这一政治派别所开展的自救运动应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