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
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晶”的具体含义是:
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________(①嫌恶 ②憎恶 ③憎恨)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________(①可怜 ②可恶 ③可鄙)的。
(2)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________(①蜷缩 ②瑟缩 ③萧瑟)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在地下,()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3)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4)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5)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6)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7)“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8)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9)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0)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________(①哀痛 ②悲伤 ③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的应是( )
(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________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①嫌恶 ②憎恶 ③憎恨)
(2)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________着。(①蜷缩 ②瑟缩 ③萧瑟)
(3)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________的。(①可怜 ②可恶 ③可鄙)
(4)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________。(①哀痛 ②悲伤 ③悲哀)
A.② ① ③ ③ | B.① ③ ② ② |
C.① ② ③ ③ | D.① ② ③ ② |
文中括号里应填的动词应是( )
①拉 ②抓 ③掷 ④扔 ⑤踩 ⑥踏
A.② ③ ⑥ | B.① ④ ⑤ |
C.② ④ ⑥ | D.① ③ ⑤ |
联系上下文,下列各项对划线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分析:“精神的虐杀”具体是指“我”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将小兄弟做的风筝折断踏扁。 |
B.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分析:“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极度后悔、内疚、自责,心情感到万分沉重。 |
C.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分析:后悔自己不该看那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使自己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
D.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 |
分析:“生”一指脸上条纹的形状像“生”的字型,二指生活的艰辛体现在了他的脸上。不能直接表现出小兄弟确实受到了“精神的虐杀”的一项是( )
A.很惊惶地站了起来 | B.失了色瑟缩着 |
C.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 D.苦心孤诣地来偷做 |
找出下列对《风筝》一文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
B.作者对故乡二月风筝季节佳境的诗一般的描绘和着意渲染,既是作者追求美的一种表现,又是小兄弟追求美的一种反映。 |
C.《风筝》就是一篇用充满深情的笔调,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的散文。 |
D.《风筝》主要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主题明确,思想深刻,情词真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13分 )
拒绝冷漠,给世界一点温暖
①前不久,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小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小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虽经医院全力抢救,小悦悦还是离开了人世。
②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来助纣为虐,是在撕裂社会的良知底线,消解公众灵魂深处的仁义善念。我们应该拒绝冷漠,给世界一点温暖。
③拒绝冷漠,见义勇为,让我们感受到道德的巨大力量。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在看到孩子躺在马路上抽动的那一刻“只想着救人”的陈贤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桩个案里的悬殊比例,并不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代表。陈贤妹并不孤独。我们完全可以举出另外的个案,像勇敢地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扶助摔倒老人,虽被冤枉却依然无悔的南通大巴司机殷红彬;更不用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的举国相助和志愿者的驰援……在这些朴实的草根大众心中,守望相助、扶危济困,天经地义。
④冷漠会使个人失去生活的意义,使社会发生道德的危机。习惯了冷漠的人,就像一个无情的冷血动物,远离了人的本性。冷漠与不信任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不少人在他人遇到危难的时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对他人的危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厚障壁,社会缺少了应有的和谐。台湾作家龙应台强调,冷漠是开放的民主社会最恐惧的危机。冷漠的后果就是将决定自己及下一代未来的权利,交给自己可能最不愿意的人手里,那就代表自食恶果的未来。
⑤我们都是一个路人,假如有一天,灾难降临你的头上,而你又无力反抗,那时你多么希望有人帮扶你一把,多么希望人心有一点真爱,哪怕只是一句安慰,半句祝福,你也不会感到那么孤单无助。可是每一个人都对你冷漠无情,你是否会对社会感到绝望,会对身边的人感到失望?你是否会埋怨舆论的无声,会怪责道德的沦丧,政府官员的无能?
⑥有人说,小悦悦是冷漠祭坛上的牺牲品、祭品。到了该拆除祭坛的时候了。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正成为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题。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应该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值得信赖。
⑦哲学家周国平也说过:“让我们记住,我们不要由孤独和愤恨而堕入冷漠,保护爱心、拒绝冷漠乃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灵魂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让我们拒绝冷漠,给世界一点温暖。第①段叙述一则新闻事件的作用是什么?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著名导演冯小刚谈到小悦悦事件时说:“冷漠在我们的民族性里,是源远流长的。”其实不单是我们民族,其他民族也有类似情况。请你从初中语文课本中找出一则关于“冷漠”的典型事例概括的写在下面。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17分)
三分春色一分愁
(台湾)丁颖
①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美丽的姑娘,浑身带着一种困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②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春阳那样温柔。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气息呢!
③“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④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菌的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空。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
⑤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中,让柔和的晚风轻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⑥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切切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⑦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
⑧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⑨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去寻觅呢!
⑩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暮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唉!这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中“愁”的含义。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为什么说这句中加点的“轻抚”一词用得好?
第④节作者凝视蓝天,浮想联翩。请你依据全文主旨补充出第④节的省略号省去的内容, 50字左右。
文章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其作用是什么?
第⑦节描写了“倦鸟投林,牧童归家”的情景。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9分)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访兰( 13分)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1分)
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2分)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2分)。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
答: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2分)
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