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度中国十大人物。他获奖的颁奖辞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理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砒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材料二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一大批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楷模先后涌现。由此,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掀起了一场“发掘感动、学习好人、追寻真善美”的全民热潮。这些活动的开展,扩大了道德楷模的辐射面,使崇德向善的理念深入人心。以《感动中国》为核心,“感动效应”正在形成。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说明黄旭华颁奖辞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分析“感动效应”形成的意义。
(3)请就如何进一步扩大典型人物评选活动的影响力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2011年11月3日,“神州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为中国突破和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道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实验平台,开展空间应用、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以及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累积经验。
根据材料回答
(1)航天事业的成功,使人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请你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简述我们青年学生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新时代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
2011年3月2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大型基本陈列,中国古代青铜、佛造像、瓷器艺术展,潘天寿、李可染、黄胄等国画大师代表作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在 “十一五”期间,中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1743家已向社会免费开放。到2012年底,将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但“三馆”免费开放后,客流量井喷,也引发场所公共设施损坏严重、管理维护经费不足、秩序混乱、社会治安隐患等问题;一些游客的不文明举止,在外宾面前影响了中国的形象。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为解决“三馆”免费开放带来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材料一:人们把那些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低收入群体称做“蚁族”。他们和蚂蚁有许多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去北京“蚁族”聚居地唐家岭实地调研,在两会上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蚁族”问题的有价值的议案、提案。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唐家岭地区整体改造全面启动。这一改造工程旨在建设公租房提供给外地人口和大学毕业生。
材料二:河南省某村是我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该村党组织多年来始终为当地群众所拥戴。该村党组织的基本经验是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做到“四个始终”:第一,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现在全村人均收入7000多元;第二,始终关注群众素质的提高,目前全村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共137人;第三,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抓农田改造新农村建设,解决就医、上学问题;第四,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该村党员干部坚持做到带头劳动、带头吃亏、带头讲正气。
(1)运用政治常识,谈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为什么都致力于“蚁族”问题的解决?(14分)
(2)该村党组织为何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戴?(8分)
2011年10月18日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着重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并最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议的必要性。
材料: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标志着我国空间实验站技术的探索有了重大的突破。而这之前,我们已经经历了从“神一”到“神七”,“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等多次实验,可以说这些科学实践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还只是第一步,“神八”飞船也将于11月升空。“天宫一号”与“神八”并将于2012年完成交会对接试验。我国还将通过多次发射,建立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登上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梦想。
(1) 从“神一”到“神七”,从“嫦娥二号”到“天宫一号”等历次科学实践,在我国空间实验站技术方面的理论探索、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 上述材料中我国空间实验站技术探索、发展的过程,对人们追求真理有什么启示?
(3)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