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时在2 L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反应过程中X、Y、Z的浓度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Y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进行的前3 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v(X)=0.3 mol/(L·min) |
| B.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反应前的0.9倍 |
|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 |
| D.若改变反应条件,使反应进程如图3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增大压强 |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A.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 B.催化剂 |
| C.温度、压强以及反应物的接触面 | D.反应物的浓度 |
国外科学家曾将铅(Pb)和氪(Kr)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
质量数为293的新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 A.47 | B.57 | C.61 | D.175 |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并需要吸收能量,已知12克石墨或金刚石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依次为Q1和Q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1<Q2 |
| B.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
| C.质量相等的石墨与金刚石,石墨具有的能量比金刚石低 |
| D.质量相等的石墨与金刚石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用钠、镁分别与水反应,可证明钠、镁的金属性强弱 |
| B.用氯化镁、氯化铝分别于浓氨水反应,可证明钠、镁的金属性强弱 |
| C.用铁、石墨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可证明铁、铜的金属性强弱 |
| D.把氯气通入溴化钠的水溶液中,看到溶液呈橙色,可证明氯、溴的非金属性强弱 |
右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锌片为负极,且逐渐溶解 |
| B.铜片为正极,铜不易失电子而受到保护 |
| C.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H+往铜片运动 |
| D.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