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
——摘自冯兵《荀子的义利观辨析》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仁义根于人心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义与利,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摘自袁冬梅《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贫问题》
材料三  拥有一个强大而权力有限的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国家过于软弱,无法保证契约的实施与产权的安全,交换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将非常有限。但是随着国家权力的增强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强大的政府虽然能够保护产权,但是也会因为国家权力的强大对契约与产权造成威胁。所以,自由市场制度的发展必须伴随制约政府行为的制度的建立。绝对主义国家只能从道德上尊重和保障产权,但在制度上却无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产权。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建立的议会主权和普通法院司法独立都限制了王权对私人财产的随意侵犯,确保国家制度内部存在制约与平衡,使国家在积极有效地发挥它应起的作用的同时,无法滥用权力。通过三权分立宪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近代英国形成了一个权力强大而又有限的政府,并为1765年工业革命提供了产权保护这一关键性基础。可以说。近代英国是伴随着对私人财产权利保护而崛起的。
——摘自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荀子与朱熹义利观的异同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国家与产权之间关系的演变,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
(3)根据上述信息谈谈你对利权观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宋明理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 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清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甚至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为什么书本后面又说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而产生深重危机呢?你如何理解盛世和落后这一矛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的光明在哪里?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材料二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三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主要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
(2)材料二中说毛泽东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造的民主革命道路指什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什么?毛泽东思想在什么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请列举两篇毛泽东所撰写的构成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论著?
(3)概括材料四中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
(4)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78年他在统一人们思想和理论探索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说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土地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知识界关注重点的变化?
(3)材料三中认为“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4)材料三中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昵?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
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
住上驱逐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
材料三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
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是什么?新中国人民政府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6分)
(2)据材料二,说明联合国对新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什么?同时期,中国外交上还有哪些重大突破?这些突破有何重大意义?(7分)
(3)据材料三,概括此时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其重要依据是什么?此时期,中国对外政策有哪些新调整?(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