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辜鸿铭被称为“国宝级怪人”。……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二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的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妾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十分欣赏清人方沟专为缠足写的一本叫《香莲品藻》的书,并且说“小脚女人,神秘美妙”。
——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你如何认识辜鸿铭现象?
(年山东卷文综39)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2015年海南卷历史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宣传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定,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
钱庄 |
外国洋行 |
外国在华银行 |
合计 |
1897年底 |
70 |
14 |
12 |
4 |
100 |
1898年底 |
51 |
11 |
38 |
0 |
100 |
1899年底 |
85 |
0 |
15 |
0 |
100 |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2015年广东卷文综38)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
取消读经讲经课 |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那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
1950 |
1995 |
2000 |
2008 |
元旦 |
1 |
1 |
1 |
1 |
春节 |
3 |
3 |
3 |
3 |
劳动节 |
1 |
1 |
1 |
1 |
国庆节 |
2 |
2 |
3 |
3 |
星期日 |
1 |
1 |
1 |
1 |
星期六 |
—— |
1 |
1 |
1 |
清明节 |
—— |
—— |
—— |
1 |
端午节 |
—— |
—— |
—— |
1 |
中秋节 |
—— |
—— |
—— |
1 |
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