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一:【见贤思齐健全心智】
高雨欣,黑龙江省望奎县十佳美德少年,8岁时,父母离异,和妈妈、年迈的姥姥、还有五个月大的妹妹生活在一起,2010年,高雨欣的妈妈因意外导致重伤,高雨欣担起了洗衣、煮饭、做家务,到街上卖烧烤,还要和姥姥照看幼小的妹妹的责任,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t九点以后做作业,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高雨欣学习成绩一直在全校年级组中名列前茅。
(1)结合情境一,运用“心理部分”的相关知识说一说,高雨欣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情境二:【修养身心我来践行】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四个词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中间四个词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后四个词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未来接班人勇于担当。请你运用“亲近社会”的相关知识,青少年如何积极培育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提三条建议。
情境三:【明辨是非知行合一】
(3)下面是生活中的三个情境,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并完成下表
著名作家萧伯纳在国外访问期间,曾遇到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并和她在一起玩了很长时间。分手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回家后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小女孩望着萧伯纳,学着大人的口气说:“你回家后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耍的女孩是××(小女孩的名字)。”这使萧伯纳大吃一惊,立刻感到自己太傲慢了。此后,他常常回忆这件事,并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都要永远谦逊。这就是那个小女孩给我的教训!”
(1)萧伯纳的教训是什么呢?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学完《做自立自强的人》一单元后,七年级(3)班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对本班同学的自理能力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表:
中学生自理能力调查表
调查人数 |
调查内容 |
调查结果 |
|
能自理 |
不能自理 |
||
60 |
早上不要父母叫醒能否按时起床 |
18 % |
82 % |
60 |
是否能整理自己的床铺、打扫室内清洁 |
36 % |
64 % |
60 |
是否会自己做饭并主动洗碗 |
9 % |
91 % |
60 |
自己的衣服、鞋子是否会自己洗 |
19 % |
81 % |
60 |
做作业、复习功课要不要父母监督 |
53 % |
47 % |
60 |
遇到困难能否自己想办法解决 |
25 % |
75 % |
(1)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成员,通过对调查内容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2)请你为该班同学查找或自创三条自立自强的警示语,以激励他们不断增强自立自强的能力。
春节期间,小强的几个小学同学聚到他家,聊起了各自所在学校的一些趣事:
小强:我们学校七年级5班的一个女生刘某,学习成绩不佳,不受同学关注。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有一天,她穿了件漂亮的连衣裙到学校,并向同学们炫耀,说这是她爸爸从日本买回来的,价值一千多元。一时间,她自以为成了同学们眼中的“中心人物”,感到很快乐!
小军:我们学校高中部有个男同学,学习成绩较好,但连续几个学期里都不能超过班上的另一个男生。有一天,他带了一把锋利的小刀上学,乘下课玩闹之机,故意将那个男生刺成重伤致残,他自己也锒铛入狱。忌妒,毁了他的大好前程。
小荣:我们班有个女生,进入初中后,就向老师自我推荐当班干部。老师看她有积极性,为了鼓励、培养她,就让她当了班长。她认为自己在小学当过班长,有丰富的经验,不虚心向班主任请教,也听不进同学们的积极建议,还是按照在小学当班长时那一套粗暴的办法整人,不尊重同学,不团结大家,半学期后,就被老师和大家罢免了班长职务。
……
(1)请你走入情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话句,概括出以上三个趣事分别说明的道理。
材料一:201 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网友们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迅速形成舆论焦点。
材料二:根据对公安部开展的新一轮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的调查了解,街头乞讨的未成年人中,由父母携带外出乞讨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1)材料一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怎样的保护? 材料二反映了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哪一保护? 这一保护在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居于怎样的地位?(6分)
(2)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微博打拐”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什么权利的保护?(2分)为什么要这么做?
(3)在实际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让未成年人快乐与安全同行呢?(4分)
材料一: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法修正案(八)》中引人注目的修改有: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正式入罪;食品安全犯罪加重处罚,最高可判死刑;剑指黑恶势力,加大了对涉黑犯罪的刑罚力度;整治“恶意欠薪”,拒付报酬行为正式列罪……
材料二:2011年5月9日晚,知名音乐人高晓松驾车在北京发生交通事故,经酒精检测,高晓松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243.04毫克,已构成醉酒驾车,按照《刑法修正案(八)》的新规定,他将面临拘役的刑事处罚。在公众和媒体紧盯“醉驾入刑”时,高晓松成为第一个“以身试法”的名人。这种名人身份,让其醉驾的新闻在极短时间内成为舆论的热点,人们对醉驾中的种种细节都给予了关注。据此,人民网制作了《明星酒驾引热议,您咋力?》的调查。
材料三:2011年5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高晓松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人民币。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
(2)醉酒驾车害人害己,做出违法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严惩,所以我们要做守法公民。有人认为“只要法律规定不能做的我们不要去做就不会违法了”,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3)打击醉酒驾车仅靠法律是不够的,必须将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紧迫工程,请问: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对人们遵纪守法有何积极意义?这对国家和公民分别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