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 |
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
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09年8月12日报道,世贸组织关于中国在进口和销售美国电影、音像制品和图书产品上有违规行为的诉讼作出了判决:中国政府不得硬性要求美国知识产权所有只能与政府控管的公司做交易。由此可见,世贸组织
A.是少数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的工具 | B.严重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 |
C.实现了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宗旨 | D.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政治就是与魔鬼结盟,但立宪政治中与魔鬼结盟则是化敌为友、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又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与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 B.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
C.市民的整体素质 | D.革命的彻底性 |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狄德罗说:“没有一个 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人人享有言论自由 | B.宽容他人 |
C.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 D.敬畏自然 |
戴维·兰得斯在《国富国穷》中说:“棉织品……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 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但中国作为棉纺织业发达的大国,并未发生如他所预料的英国的状况。造成中、英两国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差异 | B.民众购买力的差异 |
C.政府政策的差异 | D.衣着观念的差异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