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兰籍银行家兼经济学家布罗赫在19世纪末期曾预言,由于文明的进步和工业的潜力,战争会变得持久和具有整体性,战场上的决斗将变成工厂、技术和资源的较量,军队的重要性退到了第二位。并且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武器杀伤力的增强,将军和士兵会变成纯粹的屠杀机器和被屠杀的对象。
材料二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如果他鼓励农奴和乌克兰人造反……情况对他很可能比较顺利,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普法战争中,俾斯麦也没有支持无产阶级的巴黎公社来对抗凡尔赛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形是各国政府都力图到对方政府中寻找代理人,或是利用宣传手段使对方政府威风扫地,或精神崩溃,或制造政治动乱。德国政府不断鼓励俄国少数民族的独立运动,或是利用俄国移民中的激进分子到工厂和军队去制造矛盾。英、法、美则在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的基础之上,配之以宣传上的攻势。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加上德军战场上的形势不妙,逐渐破坏了德国人在精神上进一步抵抗的决心,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逐渐消失。
(1)布罗赫的预言是否得到实现?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之。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一战”同以往战争的不同。你怎么看待这些不同?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
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 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
1945年8月8日 |
苏联对日宣战 |
1939年9月1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1988年6月-7月 |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一件的多元化 |
1941年6月22日 |
苏德战争爆发 |
||
1942年1月1日 |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
||
1942年7月-1943年2月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1989年-1990年 |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
1945年2月 |
雅尔塔会议 |
||
1945年4月30日 |
苏军攻克柏林 |
1991年12月 |
苏联正式解体 |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