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工业革命极大地加快了世界一体化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非洲
1750年
19.2
0.1
13.1
1850年
22.7
2.3
8.1
1900年
24.9
5.1
7.4

——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1906年开始,汉口英租界先后出现了照明用电和自来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的引进比武汉还要晚。不过,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
——据张仲礼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整理
(1)材料一中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
(2)阅读材料三,分析“近代文明设施”在华传播的主要特点。
(3)参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中国在美苏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美苏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美苏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
——《冷战与中国》
材料三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是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9月13日
请回答:
(1)冷战是美国在二战后初期针对苏联的基本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苏两国“拉拢”和“对抗”中国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世界历史主要探讨和阐述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2)列举15、16世纪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闭塞”状态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怎样促成了“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形成?
(3)分别指出二战后促进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制约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因素。
(4)简述清代“闭关锁国”局面是如何被打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以怎样的外交方式融入世界的?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据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英国的城市兴起与繁荣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曼彻斯特在产业革命刚开始时(1760年),人口仅万余人,到了19世纪中叶,人口已达到40万,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1800年,伦敦人口已超过200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到1900年人口达到了453.6万。
——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宋代大都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简要说明欧洲近代城市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

1900年前后,世界整体化进程加速。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题。
材料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整体化的主要表现。
(2)世界整体化进程加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Ⅲ》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世界文学的特点,并写出20世纪初亚洲两位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