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
那场冲突虽然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但它对各国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普遍的震撼,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当事国在冲突前后所作出的决定,都是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误入歧途。“那场冲突”是指( )
A.古巴导弹危机 | B.越南战争 |
C.朝鲜战争 | D.柏林危机 |
《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中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不结盟运动 | B.美、日、欧三足鼎立 |
C.苏联解体 | D.中国开展多边外交 |
新中国某时期规定: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有,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农民实行工资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推广公共食堂;同时成立了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缝纫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 B.“一五”计划加快了工业化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提前完成 | D.中央号召推广人民公社 |
俾斯麦曾这样评论国际政治原则:“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下列现代政治现象体现了这一原则的是( )
A.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通过重要问题 |
B.1961年南斯拉夫倡议成立不结盟运动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相继成立 |
D.法国摆脱了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
有西方学者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 B.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C.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 D.德意志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