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这种语体和风格的诗最早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新中国建立初期 |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兄弟三人,都以华为字,本无特殊寓义。彭德怀给自己起的号叫“石穿”,鼓励自己要有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后来他依据《论语》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说法,改名彭德怀,意为自己不想升官发财、置办土地,而要做一个有道德、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彭德怀”这一名字基于()
A.宗法制 | B.传统习俗 |
C.个人志向 | D.时代特色 |
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
A.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
C.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的实现 | D.国民党放弃一党独裁 |
193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了“激发国人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共表示“基本上拥护此纲领”,并在党内外做出了明确部署。中共做出如此积极的回应主要是基于该运动( )
A.合乎国共两党合作方式的需要 | B.符合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
C.能促使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 D.符合调动国人坚持抗日的抗战精神 |
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