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两会结束不久,习近平即连续到访荷、法、德、比欧洲四国,并访问欧盟总部,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外交将“对焦”欧洲,中欧合作将迎“春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西方殖民者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怎样的尊严?
材料二:经过数百年你死我活的斗争之后,德国和法国人民都深刻地进行反思,认为这样你死我活的对抗下去对双方都是个灾难。于是双方决定重归于好,永不再战……
(2)历史上法德之间有很深的“积怨”。请举出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双方两败俱伤的战役。历史上法国、德国相互对抗的史实还有哪些?(任举2例2分)
材料三: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欧洲实现联合有什么好处?欧洲的联合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4)习近平访问欧盟、中欧合作有何意义?
一首歌曲,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历史的追忆。为庆祝祖国六十华诞,某校开展一次歌咏比赛,让我们从歌曲中找寻共和国的足迹。
主题:歌声飘过60年----共和国的记忆 |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东方红》 |
(1)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 ----《志愿军战歌》 |
(2)写出两个志愿军战斗英雄。 |
“驱散乌云见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 |
(3)“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哪个地方获得了解放? |
“···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好》 |
(4)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
“···热爱集体爱劳动,我是公社小社员。” ----《我是公社小社员》 |
(5)这里的“公社”是指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建立起来的,怎样看待这场运动? |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春天的故事》 |
(6)“老人”是谁?请用简短的一句话评价他。“春天”的到来归功于哪一年召开的什么会议? |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在新的历史时期,你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材料二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三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
(2)材料二中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哪些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3)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主要源于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重大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治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历代帝
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原话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2)为改变材料二中“天下战斗不休”的局面,秦始皇采取了什么对策?
(3)材料三反映西汉初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概述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关系的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昭君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塞和亲的?
(2)材料一上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
(3)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
(4)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5)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