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景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景故,不纳。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仪宣城公。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快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善属文,工书画属:写作 |
B.世宗以景故,不纳故:缘故 |
C.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师:军队 |
D.煜以次封吴王封:封号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煜躬行政事的一组是
①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
②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③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
④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⑤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孬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
⑥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为人宽厚仁爱而且遵从孝道,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还擅长写字、作画。他额头很宽,门牙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仁。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按次序被时为吴王。 |
B.李煜曾因韩熙载忠心耿耿,为人率直,敢说真话,想起他用为宰相,但韩熙载后房意有侍妾几十人,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后韩熙载将众妓尽行斥逐,李煜很高兴。而韩熙载的反复无常还是让李煜最终没能任其为宰相。 |
C.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献贡品到京师,周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几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了副使张汉思。 |
D.开宝四年,李煜派他弟弟韩王李从善前往宋朝京城,李从善到后即被扣留。李煜亲手写信求宋朝让他弟弟从善回南唐,宋太祖还是不允许他回去。李煜也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
(2)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则请立太子为王 王好战,请以战喻 |
B.左右皆靡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
C.相如顾召赵御史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
D.秦王竟酒 有志者事竟成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刃相如 | B.晋军函陵 |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D.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
下列句子从特殊句式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会于西河外渑池 | B.虽董之以严刑 |
C.以其无礼于晋 | D.不然,籍何以至此 |
下列对语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是在危险的局势下进行的。“秦伐赵, 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约赵“相会”,明明是恃强凌弱,不怀好意。 |
B.渑池会上,一主一宾,一众一寡,一有预谋一为被动,蔺相如在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武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迫使秦王理屈词穷,无法可施。。 |
C.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可以一跃而起。 |
D.节选文字刻画廉颇虽然着墨不多,但也勾勒出他勇武粗豪、勇于改过的形象。其音容笑貌、思想性格均披沥无遗,使人对他不觉可恨,但觉可爱,也是写得成功的。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yuè)人足,所跀(yuè)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①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田子方从齐之魏,望翟黄乘轩②骑驾出,方以为文侯也,移车异路而避之,则徒翟黄也。方问曰:“子奚乘是车也?”曰:“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而谋得;果且伐之,臣荐乐羊而中山拔;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是以君赐此车。”方曰:“宠之称功尚薄。”
秦、韩攻魏,昭卯西说而秦、韩罢;齐、荆攻魏,卯东说而齐、荆罢。魏襄王养之以五乘之奉。卯曰:“伯夷以将军葬于首阳山之下,而天下曰:‘夫以伯夷之贤与其称仁,而以将军葬,是手足不掩也。’今臣罢四国之兵,而王乃与臣五乘,此其称功,犹嬴胜而履蹻。”
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③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少室周者,古之贞廉洁悫者也,为赵襄主力士。与中牟徐子角力,不若也,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也。襄主曰:“子之处,人之所欲也,何为言徐子以自代?”曰:“臣以力事君者也。今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代,恐他人言之而为罪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改动)
【注】①跀危:古代受断足之刑的人。②轩:此处指高车。③概: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亏:损害
B. 则徒翟黄也徒:白白地是手足不掩也掩:掩盖
D. 古之贞廉洁悫者也悫:诚实、谨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②故民之从之也轻
B. ①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之 ②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①而子何故乃肯逃我 ②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
D. ①伯夷以将军葬于首阳山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皋做狱吏时曾判一名犯人刖刑。在子皋危难之时这个人却救了他,这是因为跀危认为他能做事公平、公正,且能法外开恩。
B. 翟黄和昭卯均是有大功的臣子,而国君赏赐的东西与他们的贡献不相配,作者借此典故从反面论证统治者要“依法行赏”的道理。孔子认为为官之道就得公平、公允,依法办事。这点做好了你便能在百姓中树德,不会做的人只能树怨。
D. 少室周是赵襄主的卫士。他和中牟的徐子比赛力气,结果不如徐子,就进宫把徐子推荐给赵襄主而要求用徐子来代替自己。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豫让传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而事智伯事:侍奉 |
B.女为说己者容说:“悦”,爱慕。 |
C.吞声为哑,使形状不可知形状:形体和容貌。 |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多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欲以刺襄子斧斤以时入山林 |
C.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这样就不会愧对死去的智伯了。因为智伯当年以国士之礼对待他,对他有知遇之恩。 |
B.豫让不用卑鄙的手段报仇,却在身上涂漆使自己长疮,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目的是使得妻子都认不出他。 |
C.豫让首次刺杀未成,襄子饶恕了他,认为他是一位义士。这表现了襄子的胸襟和气度,突出豫让的志行可贵。 |
D.豫让自杀后,太史公写“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反映此事震撼人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性。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室宅舆马僭法度僭:超越 | B.吏白恐尾宰相意尾:违反 |
C.帝不能夺夺:使……改变 | D.吾用休,社稷计耳计:计策 |
以下各级句子中,全都说明韩休严肃正直、不求名利的一组是()
①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②嵩以休柔易,故荐之。
③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④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⑤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
⑥已而疏辄至。
A.①②⑥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
C.韩休因萧蒿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景公饮酒,陈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①,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
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陈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厚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晏子曰:“君赐卿位,以显其身,婴不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者,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②,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赐,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刘向《说苑·臣术》)
【注】①缁布之衣,黑色粗麻布做的衣服;麋鹿之裘,古代贫民穿麋鹿皮衣御寒;栈轸之车,白木构造,不加装饰,是贫士的乘车。②内隶,内臣。外隶,外臣。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浮:罚(酒)。 |
B.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隐:隐瞒。 |
C.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 尊:尊敬。 |
D.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 过:责备。 |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群臣之爵莫尊于子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
B.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故(浮之)也 | B.君赐之(以)卿位 |
C.为(之)行君令也 | D.(卿)为我浮桓子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但没有“隐君之赐”,而且“彰君之赐”。 |
B.晏子能以“辞”使景公由“浮晏子”到“浮桓子”,表明其擅辞令且报复有术。 |
C.晏子的言行,表明了他是一个心系君王,明于职守,简朴守礼的贤臣。 |
D.景公听晏子一言而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可见他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君主。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
(2)兵革不完,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