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整治市容 扮靓星城】
【史上最严市容令】2014年3月5日,被坊间称为“史上最严市容令”的《长沙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关于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整治的通告》正式实施。此次整治主要针对乱扔垃圾(贴牛皮癣)、乱设摊点、店外经营、不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占人行道违停、违规处置渣土、工地围挡不规范、私搭违章建筑、擅自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及违规设置招牌、擅自占绿损绿等十类市容违法行为。这项“市容令”的颁布实施,被视为长沙今年初启动的“清洁城市”大行动的一部分。
长沙市颁布实施“史上最严市容令”有何意义?
(2)【治理脏乱不手软】为确保整治工作得到有效落实,长沙市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市容整治的具体实施,城管执法、公安、工商、住建、交通等部门采取联合执法行动,采取措施,全天候查处和打击各类市容违法行为。对于曾经常见的随地吐痰,吐槟榔渣,乱扔果皮、烟头、纸屑等破坏市容环境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格查处。每一个市民都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做文明市民。
我们应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做文明市民?
(3)【文明劝导在行动】“最严市容令”实施以来,长沙市志愿者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或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在南湖路上,裕南街道的500名志愿者带着1500份市容整治资料和有关媒体卫生门店三包的报道走进门店,亲手发放到店主手中,并告知店主要负责好自己门店前的卫生(见下图)。
结合材料,从公民履行义务的角度写一份“告别陋习,做文明市民”的倡议书。
在山西公务员考试中笔试、面试均第一的农家子弟宋江明,在体检中遭遇了“被贫血”。几经艰难维权,引发媒体关注,更高权力机构介入调查后,2011年11月15日,长治市人社局承认“体检有暗箱操作”。包括人社局一副局长和体检医院一副院长在内的多位责任人被当地检察机关立案调查。网友“心忧天下”通过自己的微博及时提了两条消除这件事的不良影响的合理化的建议。
(1)长治市人社局的行为是什么行为?他们的做法违反了什么?
(2)网友“心忧天下” 还通过自己的微博经常就“校车安全、食品安全”等话题向有关部门提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请评析他的微博议政的行为。
著名作家萧伯纳在国外访问期间,曾遇到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并和她在一起玩了很长时间。分手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回家后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小女孩望着萧伯纳,学着大人的口气说:“你回家后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耍的女孩是××(小女孩的名字)。”这使萧伯纳大吃一惊,立刻感到自己太傲慢了。此后,他常常回忆这件事,并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都要永远谦逊。这就是那个小女孩给我的教训!”
(1)萧伯纳的教训是什么呢?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学完《做自立自强的人》一单元后,七年级(3)班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对本班同学的自理能力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表:
中学生自理能力调查表
调查人数 |
调查内容 |
调查结果 |
|
能自理 |
不能自理 |
||
60 |
早上不要父母叫醒能否按时起床 |
18 % |
82 % |
60 |
是否能整理自己的床铺、打扫室内清洁 |
36 % |
64 % |
60 |
是否会自己做饭并主动洗碗 |
9 % |
91 % |
60 |
自己的衣服、鞋子是否会自己洗 |
19 % |
81 % |
60 |
做作业、复习功课要不要父母监督 |
53 % |
47 % |
60 |
遇到困难能否自己想办法解决 |
25 % |
75 % |
(1)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成员,通过对调查内容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2)请你为该班同学查找或自创三条自立自强的警示语,以激励他们不断增强自立自强的能力。
春节期间,小强的几个小学同学聚到他家,聊起了各自所在学校的一些趣事:
小强:我们学校七年级5班的一个女生刘某,学习成绩不佳,不受同学关注。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有一天,她穿了件漂亮的连衣裙到学校,并向同学们炫耀,说这是她爸爸从日本买回来的,价值一千多元。一时间,她自以为成了同学们眼中的“中心人物”,感到很快乐!
小军:我们学校高中部有个男同学,学习成绩较好,但连续几个学期里都不能超过班上的另一个男生。有一天,他带了一把锋利的小刀上学,乘下课玩闹之机,故意将那个男生刺成重伤致残,他自己也锒铛入狱。忌妒,毁了他的大好前程。
小荣:我们班有个女生,进入初中后,就向老师自我推荐当班干部。老师看她有积极性,为了鼓励、培养她,就让她当了班长。她认为自己在小学当过班长,有丰富的经验,不虚心向班主任请教,也听不进同学们的积极建议,还是按照在小学当班长时那一套粗暴的办法整人,不尊重同学,不团结大家,半学期后,就被老师和大家罢免了班长职务。
……
(1)请你走入情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话句,概括出以上三个趣事分别说明的道理。
材料一:201 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网友们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迅速形成舆论焦点。
材料二:根据对公安部开展的新一轮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的调查了解,街头乞讨的未成年人中,由父母携带外出乞讨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1)材料一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怎样的保护? 材料二反映了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哪一保护? 这一保护在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居于怎样的地位?(6分)
(2)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微博打拐”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什么权利的保护?(2分)为什么要这么做?
(3)在实际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让未成年人快乐与安全同行呢?(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