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英国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家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不是神……""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欧洲,波及到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材料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贴近,如此便利,如此全面地感知世界文化的丰富。在新形势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化而孤立地发展。一方面,我们应注重引进来,大胆、主动、积极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使其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养分;另一方面,要大胆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世界分享自身优秀的文化成果。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在英法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过程中发挥的共同作用是什么。19世纪,欧洲、美洲许多国家成功践行了启蒙思想,其主要史实有哪些?
(2)材料二划线句子反映了一种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3)据材料二,推断"引进来"" 走出去"的必然结果。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 ——哥伦布
(1)写出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A、C两条航线的开辟者。
A: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哥伦布这句话反映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而当时导致许多欧洲人冒险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材料三: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 “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而2007年10月拉美各地印第安人却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要求世界重新评价哥伦布。
(3)材料三表明,在如何评价哥伦布的问题上,欧洲人和美洲人印第安人持不同的观点。试依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谈谈导致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
材料四:“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显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4)从“地球村”的角度,简述新航路的开辟对当时世界面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是()
A.达尔文 | B.巴斯德 | C.爱因斯坦 | D.爱迪生 |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双方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这对全人类而言都是一场浩劫和灾难,值得后人深思!其中,有一场战役更是被称为“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之残酷。这场战役是()
A.萨拉托加战役 | B.约克镇战役 |
C.偷袭珍珠港 | D.凡尔登战役 |
到今天为止,它的国家历史存在的时间也许还没有中国某个封建王朝存在的时间长久。可正是年轻的它,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创造了人类迄今为止最多的辉煌。今天,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步入美国历史的探寻之旅。请阅读下列有关美国的材料。7分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国国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选自初三历史教科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858年6月林肯的演讲:“‘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1858年6月林肯的演讲《裂开了的房子》
(1)材料一出自美国独立战争中颁布的一部重要文献,它被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这部文献是什么? 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谁?他为美国人民作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裂开的房子”指什么?(1分)而当时南北双方斗争的焦点是什么?(1分)
(3)在美国人心目中,没有人能代替亚伯拉罕·林肯的位置,他始终在最受美国人爱戴的总统评选中稳居第一。你认为这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通过对美国历史的初步探究,请你简要归纳美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魏主指谁?
(2)材料一的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3)材料二中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5)除上述内容外,魏主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6)魏主的这些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