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冬瓜不说话》一文,回答11~15题。(共15分)
①一蔬一饭毕,与亲密的人,闲敲棋子,闻桂花次第开放,三言两语,莫不欢天喜地。或说这个世上一等一的好滋味,一定是最简单的那种。
②若论清淡的蔬菜,能唱头牌的,该是冬瓜吧。
③冬瓜,清淡到什么程度呢?淡绿或墨绿的身子,覆着微霜,里面连肉带籽儿,都是一色的玉白。有个叫马小娟的画家,笔下的工笔人物,一概都长着冬瓜脸,长而肥,眉眼口鼻却画得小小的、短短的,像一片片细嫩的叶子贴在上面,仿佛风一吹就会动起来。脸上因此留着大片的空白,敷层层水粉,似有谢馥春的淡淡香气。粉均脂匀了,衬出那一对漆黑眼珠子,虽被半掩的眼睑遮了大半,甚至都没有看谁一眼,却仍叫人一见倾心。
④冬瓜美人,不耐存放,十分娇气。卖菜的老板粗声豪嗓,对待自己的娘子,也没有这样温柔拿捏的态度——一手小心地抄起一块瓜的底面,一手扯一食品袋抖开罩上,唯恐指头不小心按上去。如果按了,立刻会留下一个印迹,破了相不说,拿回家一放,那个指印会像宣纸点墨一样,迅速洇染开,仿佛顷刻间就坏掉了半拉。所以买冬瓜的诸位,也要看准了,只能指,不能摸,以免遭白眼。
这样娇气的冬瓜,因其体积庞大,身价金贵不起来。常见工地食堂采购的汉子,三轮车上放着整个冬瓜。回去刨了皮,切成块,炒炒煮煮一大锅,或者再倒些酱油,一勺勺挨个舀进搪瓷盆,堆在饭头上,猛一看像大块的红烧肉。
⑥话说旧时有个教书先生,东家吝啬,天天冬瓜下饭。知识分子爱面子,不好意思跟人翻脸,终于某天伸着头站在门口,凝神张望,面露欣然。东家好奇,问先生在看啥,先生说隔壁庄子在唱大戏,好不热闹!东家也伸颈,说十几里外也能看见?先生说能!冬瓜明目,果不其然!东家缩颈而退。隔日饭桌上果然添了荤腥,劳资危机巧妙化解。
⑦我乡人比喻一个人性子软,就说他是个“面冬瓜”。我看倒也并无多少贬义——性子温软又口拙的人,是很能与人长久交往、并相得益彰的。我那日烧冬瓜,忽想起冰箱里藏着一袋蛤蜊肉干,于是取出摘洗了,一起倒进油锅翻炒。末了留些汤汁,拿个深些的盘子来盛,不放酱油,衬着葱丝,一色的浅碧,入口甘鲜。最后剩些汤汁,拌米饭,有冬瓜原本的清香。
⑧这么一块面冬瓜,若有人用心地给配上一些好作料,不慌不忙地烩一烩,就是极高明的一味。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到中年,心境如初秋,于碧空澄澈的日子里,淘一箩新米,不慌不忙地焖一焖。
⑨由此想到人,这些个道理,冬瓜不说话,你我都知道。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冬瓜具有哪些特点?
简述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
第⑥段介绍旧时教书先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一点分析。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结尾的“这些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选出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些个道理”与“好滋味”前后照应。
B.第⑤段里的划线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冬瓜的不张扬,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D.文章语言生动有趣,但作者对冬瓜也不完全是喜爱,第⑦段还是带着贬义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杏荫井台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 ”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⑧“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⑨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⑩“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并思考: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文章第③段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 ”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三处。
文章第⑧⑨⑩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
“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维护食品安全,应向美日学习“连坐制”
郑风田
①“中国制造”的一个怪现象是,出口到国外的食品,安全度要比国内高出一截,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对来自中国的食品设置的标准,比国内标准更高,但中国的农民与企业还是都达标了。为什么离产地更近的中国消费者却难以享受到更安全的食品呢?
②双汇瘦肉精曝光后,大批记者赶赴双汇总部漯河,但当地政府却要求酒店报告记者行踪。地方政府为保本地税收,往往习惯于成为问题企业的保护伞,这恐怕是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妨学习一下美日的“连坐制”。
③山东青岛,当地有不少将水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按美国要求,采用HACCP(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的最好最有效的一种管理体系)认证。如果有企业作假怎么办?政府部门讲“没人敢”,原因是美国人实行“连坐制” ——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会不定期突然派人抽检,一旦发现作假,则当地被判为不可信任地区,所有同行业企业都被列入不信任名单,生产的产品美国都不要了。
④山东菜区有不少出口日本的蔬菜生产基地,当年一个农民偷用剧毒农药,结果在日本海关被抽检出来,导致涉事公司所有出口日本的蔬菜都被拒,当地所有农民的菜都卖不出去了。
⑤在如此严厉的连坐制度下,没有企业敢轻易作假,也没有渔户敢轻易使用违禁药品。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熟人社会相互监督效果比单纯依靠政府监管效果好很多,交流经验——不是交流作假的经验,而是学习怎么做才能达到标准要求。当地监管部门也特别尽力,不但平时认真抽检,还会对农民进行提高生产质量的培训。
⑥每次食品安全出问题,总有监管部门以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几十万个小作坊、抽检率太低等借口来搪塞。但困局并非无解,我国也完全可以试试美国、日本的连坐式监管制度。这种连坐式的监管虽然“残忍”,但针对目前我国食品供应乱局,只能采取阵痛式的监督方式。只有痛了,才能让地方政府真正尽力尽责,才能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第③第④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实行“食品安全连坐制”具体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总有”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状。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下列句中的“以”与“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数谏故 B.祭尉首
C.令辱之,激怒其众 D.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仲长统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
B.并州刺史高干一向尊重知名人士而且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C.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直言,不矜小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因此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
D.在此文中,仲长统表现出善于识人、不重名利等品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贵有名___________(2)统干­_________
(3) 访以当时之事_________(4)统遂之________ ___
翻译下列句子。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阅读马国福的《榆钱树越来越少》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自然仿佛一个高明的军师,把榆钱树不规则地布阵在村庄周围,以强大的根系渗透到地表下面,像卫兵一样日夜守护着故乡的水土。
②记忆中,年少的时候,春天里村庄到处都是榆钱。翠绿的榆钱一簇簇密密地爬在树干上,仿佛在写一部书,风是它的笔墨,每一个字里都粘着甜蜜等你品味。
③那时候物质匮乏,我们常常吃不饱,四五月的时候,我们几个伙伴就爬到墙头上摘榆树枝,个子高的就爬树,个子矮的就捡爬上树的伙伴从树上扔下来的榆钱。抢来榆钱枝,揪上一簇,放进嘴里,贪婪地嚼,嘴里绿色的汁液顺着嘴角直往下滴,我们顾不上刚换的干净衣裳,抄起袖子就擦。时间长了,袖子上积起淤痂,明晃晃的,厚且坚硬。至今回想起来,那时吃榆钱的滋味那么香甜,终生难忘。
④记得四月末五月初的时候,成熟的榆钱变成枯黄色,在风中凋落,乡间没有太多的娱乐,我们的许多玩具都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榆钱就是一种。起风的时候,落在地上的榆钱随着风力滚动,我们顺着风追,嬉笑声在巷子里回响,受惊吓的麻雀飞到高高的树冠上、电线杆上,看着树下嬉闹的我们,似乎也在享受因为一片片榆钱的滚动在幼小的心窝里漾起的快乐。数不清的榆钱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如同战场上出阵的车马,而我们就是驾驶车马的战士,满腔豪情又简单快乐。
⑤故乡的榆钱树似乎有着超凡的生命力,命运把它们抛到哪里,它们不挑剔,不抱怨,只是抓住机会,生根发芽,石头缝里、泥墙头上、屋檐的瓦缝里,都能扎根、繁衍。只要挨到水份和泥土,它就守住了自己的江山。它遵循的不光是大自然的意志,更是用自身微弱的力量掌握生命走向的信仰,也正是这种意志和力量成就了我的信仰,让年少的我奋勇拼搏,走出了村庄。
⑥光阴就像这榆钱落到岁月深处,我一天天长大,简单的快乐因为纷繁的世事而变得复杂。现在,很少因为一枚落叶的滚动而涌起快乐,因为一株腊梅的斗雪而骤升感动,而那些记忆深处的榆钱却像栽在我生命里程中的一个个路标,留住生命过往的幸福,激活生命前行的力量。
⑦这几年,每回一次故乡,都要到村庄走走转转,我惊讶地看到村子里几乎没有了榆钱,它们去哪儿了呢?村子里的土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土墙全部变成了城镇化的统一材料的砖墙,家里的房舍鲜见有木质材料,全部变成了砖、瓦、铁、水泥。这些现代工业化的材质挤占着树木的家园,一点一点地驱逐着树木的生命源头,使家园如此单调。目睹这毫无生气的村庄怎能不让人心生悲凉?
⑧村口唯一一棵榆钱树,网状的树皮布满厚厚的裂纹,就像历史课本上的甲骨文,记录着村庄的变迁史,坚硬水泥覆盖下的土地也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⑨再过十几年几十年,我该怎样向出生在城市的女儿描绘词典里“榆树”的说明来打开她茫然的想象?
(有删改)
阅读③-⑤小节,说说作者对榆钱树留存哪些幸福记忆。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根据要求解答下面两小题。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小节画线的句子。
抢来榆钱枝,揪上一簇,放进嘴里,贪婪地嚼,嘴里绿色的汁液顺着嘴角直往下滴,我们顾不上刚换的干净衣裳,抄起袖子就擦。
(2)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第⑥段文字的理解。
阅读宋学孟的《柳叶儿》选段,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两文作者表达情感的异同。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选自《柳叶儿》)

阅读汤欢的《读书莫忘做笔记》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 24 版)
本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