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冬瓜不说话》一文,回答11~15题。(共15分)
①一蔬一饭毕,与亲密的人,闲敲棋子,闻桂花次第开放,三言两语,莫不欢天喜地。或说这个世上一等一的好滋味,一定是最简单的那种。
②若论清淡的蔬菜,能唱头牌的,该是冬瓜吧。
③冬瓜,清淡到什么程度呢?淡绿或墨绿的身子,覆着微霜,里面连肉带籽儿,都是一色的玉白。有个叫马小娟的画家,笔下的工笔人物,一概都长着冬瓜脸,长而肥,眉眼口鼻却画得小小的、短短的,像一片片细嫩的叶子贴在上面,仿佛风一吹就会动起来。脸上因此留着大片的空白,敷层层水粉,似有谢馥春的淡淡香气。粉均脂匀了,衬出那一对漆黑眼珠子,虽被半掩的眼睑遮了大半,甚至都没有看谁一眼,却仍叫人一见倾心。
④冬瓜美人,不耐存放,十分娇气。卖菜的老板粗声豪嗓,对待自己的娘子,也没有这样温柔拿捏的态度——一手小心地抄起一块瓜的底面,一手扯一食品袋抖开罩上,唯恐指头不小心按上去。如果按了,立刻会留下一个印迹,破了相不说,拿回家一放,那个指印会像宣纸点墨一样,迅速洇染开,仿佛顷刻间就坏掉了半拉。所以买冬瓜的诸位,也要看准了,只能指,不能摸,以免遭白眼。
这样娇气的冬瓜,因其体积庞大,身价金贵不起来。常见工地食堂采购的汉子,三轮车上放着整个冬瓜。回去刨了皮,切成块,炒炒煮煮一大锅,或者再倒些酱油,一勺勺挨个舀进搪瓷盆,堆在饭头上,猛一看像大块的红烧肉。
⑥话说旧时有个教书先生,东家吝啬,天天冬瓜下饭。知识分子爱面子,不好意思跟人翻脸,终于某天伸着头站在门口,凝神张望,面露欣然。东家好奇,问先生在看啥,先生说隔壁庄子在唱大戏,好不热闹!东家也伸颈,说十几里外也能看见?先生说能!冬瓜明目,果不其然!东家缩颈而退。隔日饭桌上果然添了荤腥,劳资危机巧妙化解。
⑦我乡人比喻一个人性子软,就说他是个“面冬瓜”。我看倒也并无多少贬义——性子温软又口拙的人,是很能与人长久交往、并相得益彰的。我那日烧冬瓜,忽想起冰箱里藏着一袋蛤蜊肉干,于是取出摘洗了,一起倒进油锅翻炒。末了留些汤汁,拿个深些的盘子来盛,不放酱油,衬着葱丝,一色的浅碧,入口甘鲜。最后剩些汤汁,拌米饭,有冬瓜原本的清香。
⑧这么一块面冬瓜,若有人用心地给配上一些好作料,不慌不忙地烩一烩,就是极高明的一味。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到中年,心境如初秋,于碧空澄澈的日子里,淘一箩新米,不慌不忙地焖一焖。
⑨由此想到人,这些个道理,冬瓜不说话,你我都知道。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冬瓜具有哪些特点?
简述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
第⑥段介绍旧时教书先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一点分析。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结尾的“这些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选出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些个道理”与“好滋味”前后照应。
B.第⑤段里的划线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章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冬瓜的不张扬,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D.文章语言生动有趣,但作者对冬瓜也不完全是喜爱,第⑦段还是带着贬义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外现代文阅读
借你一个微笑
⑴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⑵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⑶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⑷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⑸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⑹“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⑺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⑻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⑼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⑽“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⑾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⑿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⒀“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⒁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⒂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⒃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通读这篇小说,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
、这篇小说的神态描绘逼真传神,第③自然段中画线语句写出了李俊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回答。
、这篇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
、作者在第⑩自然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而在小说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作答。
、在小说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李俊)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说说李俊为“我”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

课内现代文阅读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2分)
、“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文段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2分)
、文段加粗句子中划线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赏析画线句子。
、划“﹏﹏”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
北京时间不到点
①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每天上午十点之前,我俩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打发了。“德克士”这段时间搞活动:早上十点以前、晚上八点以后,汉堡买一送一。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②这天,我们进去刚坐定,从门外急匆匆进来两个人,看样子也是父子俩。父子俩在柜台前站定,气喘如牛。父亲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儿子则跟我孩子不相上下。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这对父子的到来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我注意到有些食客像我一样,一边大口嚼饮一边余光旁观。我的位置刚好正对柜台,父子俩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里。
③乡下父亲一边急急地掏钱,一边喊口令似的对服务员说:“同志,要两个汉堡。”服务员似乎不大习惯他这种称呼,用手掩了下嘴,笑着说:“先生要什么样的汉堡?”父亲有点犹豫,显得拿不定主意,但仅仅一瞬,他便坚定地指着墙上一幅宣传画说“要那个,十块钱的。”服务员微笑着说:“两个超级鸡腿堡,20元。”乡下父亲愣了,说:“你们不是‘买一送一’吗?”服务员微笑着解释:“对不起先生,我们的活动规定,早上十点之前或晚上八点以后购买可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说着用手一指墙上的报时钟,“您看,现在已经十点过三分了。”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④他的儿子在旁边似乎也明白了,很丧气的垂下了头。乡下父亲不安起来,局促地对儿子说:“勇,要不,咱明天再来?”叫勇的小孩说:“明天还要看我妈哩!”乡下父亲搓着手不吭声了,脸上的表情更加尴尬。他转而试探地问服务员:“同志,能不能,宽限几分钟?我们一大早就往这儿赶,结果还是给耽误了!”服务员依旧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对不起先生,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我也做不了主。”乡下父亲又失望地转向儿子:“勇,要不晚上过了八点咱们再来?”勇说:“爸,十几里地,天黑咋走呀?”乡下父亲说:“你不用来,我来!”勇说:“算了,我不吃了,就当我没有考‘双百’。”说着又低下了头。
⑤乡下父亲咬了咬牙,枯皴的手在衣袋里摸索,似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不经意地看了眼手机,显示十点零五分。儿子正往嘴里海塞,见我看手机,顺口问几点了。我刚要回答,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出现,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心里怦怦直跳。我答道:“十点”。事不宜迟,我还要将错误进行到底!硬了硬头皮,我朝柜台方向高声喊道:“服务员,你们的表快了!快了整整5分钟!”意想不到的是,旁边竟然有人附和:“对,对!快了5分钟!”还有人迅速地调着手机,然后高高举起:“看,现在刚十点!”我看到,尽管这时用餐的人不多,但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了一致的声音。
⑥一时间,柜台里的服务员全楞了,你看我,我看你,有些不知所措。刚才几个正忙不迭地说着“先生欢迎关临”“先生请慢走”的服务员也马上噤了声,纷纷朝这边张望。乡下父亲和儿子也转过头来,一脸感激的寻找,寻找帮他们说话的人。他们的眼睛逐一扫过去,找不到定格的地方。顿时,整个大厅安静下来了,只有反复播放的轻音乐在低回萦绕。
⑦刚才一直为父子俩“服务”的那个服务员掏出手机,狐疑地看着。一边看,一边模仿着电台播音员报时的腔调:“现在是北京时间——”她故意顿了一下,而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到——点!”说完扬起脸,冲其他姐妹诡秘地一笑。接着,我听到,整个柜台内响起一片银铃般的“报时声”:“北京时间——不到点!”“北京时间——不到点”……
⑧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悄悄揩了下眼睛。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含义。
.请体会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分)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如果你是乡下儿子,吃到这来之不易的汉堡时,最想说些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将兴趣进行到底
①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②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③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④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⑤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⑥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在培养孩子兴趣过程中,人们有哪些错误的做法?
.“兴趣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自己兴趣爱好方面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亲亲麦子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朴实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涵书写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普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与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我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株麦穗,将脸贴在它的上面,我手捧着它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做要子,就势将麦铺翻转过来,捆好。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收后的田野上母亲细心地寻找麦穗,惟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满心是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选自《语文报》初中版2010年第35期)
.作者在第②段中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本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各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6分)
.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4分)
.第二段中提到,“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点概括。(4分)
.文末写道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请以“麦子走进我的心里”开头,写出你阅读本文之后最深刻的感受(不超过150字)(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