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3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为:筑     复:又      敛:征收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齐之辞者也                  叶相似,其实味不同             
君不欲                     筑台矣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甲文中晏子运用          的故事反击楚王,乙文则反映晏子具有             的思想。
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有清(凉) B.其境过清(因为)
C.潭中鱼百许头(大约) D.折蛇行(北斗星)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简答题。文章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景物和内心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上怎样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②欲清净()
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阅读《秋水》完成后面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加点的字
秋水至()不牛马()以为莫己() 始吾信()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写出从本文蜕化出来的的两个成语: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附加题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见:__________
(2)问涂焉涂:__________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牧童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天下?(2分)
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
B.故不为苟也所识穷乏者我与
C.非独贤者有心由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呼尔而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阅读全文,简要说说什么事情就是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所欲”之事?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C.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