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
刘崧,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垆火,手皲裂而钞①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茆②屋,有田五十亩。及贵③,无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④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⑤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⑥时吏退,孤灯读书,往往达旦。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 (选自《明史·刘崧传》)
【注释】①钞:通“抄”。②茆(máo):通“茅”。③贵:指地位高,也指做官。④葺:修。⑤家累:家属。⑥晡(bū):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A.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B.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C.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D.手皲裂而钞录/不辍 |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易( ) (2)旦( )本文重点写了刘崧为官后的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联系全文,归纳刘崧的性格品行。
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B时皆服其量。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②是小子亦参政耶()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
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重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 |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C.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 |
D.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案牍之劳形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阅读《伤仲永》,完成小题。(共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未尝识书具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受于人者不至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贤于材人远矣如此其贤也 |
B.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
C.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正坐 |
D.不能称前时之闻狼不敢前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各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的直接表现。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 B.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
C.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或遇其叱咄 |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D.若既不出户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云归而岩穴暝()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第三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众宾欢、。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写与众人游宴之乐。 |
B.短文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
C.“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
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
“醉”和“乐”反复出现,你认为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