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据《后汉书》改写)
甲文作者宋濂,      初文学家,从体裁上看属于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送之                     (2)获有所闻         
(3)忘其猪而听经             (4)见而欲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策不以其道执策而临 (《马说》)
B.中有足乐者不敢出一言复(《送东阳马生说》)
C.故余愚(《送东阳马生说》) 有千里之能(《马说》)
D.止印三二本(《活板》)听茶声然(《核舟记》)

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读了甲乙两文后感受最深的一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一)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 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乃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遂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注]①出继: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á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古时守孝期间要穿麻衣,食素食。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仿佛若有光()②便要还家()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⑤闻者咸叹异之()⑥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咸来问讯闻者咸叹异之
B.乃不知有汉乃穿篱逃匿
C.遂与外人间隔遂吐餐覆酱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亲戚咸为之惧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亲而不党,何坐之及?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这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选文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0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二石兽沉焉并: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非木柿 如再啮B.岂能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用者
C一老河兵闻 当求于上流 D.山门圮河 或重泰山,或轻于鸿毛
翻译下列句子。
①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共4分,每空1分)
(1)自枉屈()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之 ( )
(4)三往()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
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课内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学记》)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有嘉肴②不知其③教然后知
翻译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任选两小题 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2)、陶后有闻()
(3)可爱者甚()( 4).牡丹之爱,乎众矣()
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