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子 |
C.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 | D.举天下豪杰举:用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其所以失之者何其衰也 |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告以成功 |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抑本其成败之迹 |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 |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3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 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畜菜根以延冬春 |
B.簸糠麸而食秕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
C.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招之去为禁兵 |
D.国家罢兵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 |
以下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却不知爱惜民力,这是不可取的。 |
B.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
C.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
D.作者指出并批判了高大健壮的人不种田而年老体弱的人辛苦劳作的不正常现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2)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
课内文言文阅读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凡再变矣再:两次 |
B.大母过余曰过:拜访,看望 |
C.何竟日默默在此 竟:竟然 |
D.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庭中通南北为一 |
B.东犬西吠 |
C.乳二世 |
D.吾家读书久不效 |
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是作者年少时学习过的地方,在这里,作者体会到了人生的苦乐悲欣。 |
B.文中描述了作者对母亲的一段难忘的记忆,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平凡场景,以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
D.以口头语述说家常事的笔墨与意境,是归有光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比历代的散文更贴近日常生活。 |
翻译文段中划线句子。
⑴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⑵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①然,见于面,盎②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注】①睟:显现。②盎:充溢。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人也能理解。 |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
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蹇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蹇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①玄: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固辞疾笃辞:推辞。 |
B.环堵之中堵:院子。 |
C.月致羊酒致:送给。 |
D.延问得失延:延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隐于壶山之阳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B.乃为英设坛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待以师傅之礼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D.蹇怪而问之拔剑撞而破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 |
B.樊英曾多次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来,顺帝责令郡县官府把他送进京城。到京后,樊英仍声称有病,不肯拜见顺帝。 |
C.樊英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针锋相对,拒不应命。后来皇帝在生活上关心他,还以师礼相待,他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 |
D.樊英不得已接受皇帝的诏令,既未能坚守自己的名节,又未能提出奇谋远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有人甚至对他进行批评。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原思为之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为之宰:为孔子家宰,当在孔子为鲁司空司寇时。②与:给。
(2)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论语•雍也》)
注:子华,即公西赤。使,为孔子出使。釜,六斗四升。庾,二斗四升。秉,一百六十斗。“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
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