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原思为之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②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注:①原思:孔子的弟子;为之宰:为孔子家宰,当在孔子为鲁司空司寇时。②与:给。
(2)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论语•雍也》)
注:子华,即公西赤。使,为孔子出使。釜,六斗四升。庾,二斗四升。秉,一百六十斗。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
结合选文,请简要评析孔子对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态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篇名句默写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轲问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曰君子之所以教民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乱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孟 轲 问 牧 民 何 先 子 思 曰 先 利 之 曰 君 子 之 所 以 教 民 亦 有 仁 义 而 已 矣 何 必 曰 利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2分)
如何“牧民”,孟子和子思各持怎样的观点?(2分)
孟子: 子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数汉王窘:迫使对方陷入困境
B.不能,愿先自刭即:即使
C.诸公皆季布能摧刚为柔多:夸赞
D.诸将皆吕后意阿:迎合,顺从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赦季布乃:于是,就
B.留邸一月,罢见:被
C.君何不从容上言邪为:替
D.陛下一人之誉而召臣以:因为

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⑴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⑵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⑶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郞也?

季布从被悬赏捉拿到被赦免的原因有哪些,请分项作答。

阅读《晏子使楚》片断,完成后面题目。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辞:熟悉外交事务的人
B.来归相怨怒,但观罗敷。坐:停下来
C.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集中注意力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曰,何为者也?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学不可以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B.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擅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及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D.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为人严肃,楚王反自取其辱。

翻译(共9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文言文阅读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注: 耆硕:年纪大,品德好。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石纪之而还勒 :铭刻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②即非值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由高处到低处。
C.造物者之无尽也藏:宝藏。
D.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麋鹿
D.吾生之须臾

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则刚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抒发悲观的情绪作铺垫。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