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 田 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胔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养济群族之人济:救助 |
|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
| C.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都:京城 |
| D.独高其义高:推崇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少而强者不可保 |
| B.承其志,如公之存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C.以其所入,给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
| D.贤于平仲袜材当萃于子矣 |
全都能表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②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⑥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 A.①②④⑤ | B.①③⑤⑥ | C.②③④⑥ | D.①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文正公在没有显贵发达时就有了施与贫者贤者的愿望,但很多年后才真正付诸实践;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他的志向,继续经营义田。 |
| B.作者认为范文正公和晏平仲都“好施与”,而范文正公在“义”和“规模远举”的方面都超过了晏平仲。 |
| C.在如何彰显君主恩赐的问题上,桓子和晏子有争执,而作者认为两个人的观点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
| D.作者抨击了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知体恤他人的高官,并以此反衬出范文正公的高德义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2)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3)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qí,一人一马) |
|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lù,用尽) |
| C.范增数目项王 (数shuò,计数) |
| D.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
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 |
| B.不然,籍何以至此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 C.得复见将军于此因击沛公于坐 |
| D.今者有小人之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B.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 C.因击沛公于坐 |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段意思的是()。
|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
| 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
| 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
|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②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 ;②“徵”:即“征”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父老苦秦苛法苦:以……为痛苦 |
| B.沛公然其计然:认为……是对的 |
| C.沛公又让不受让:责备,责怪 |
| D.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通“纳”,接纳 |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若属皆且为所虏 |
| 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 C.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 D.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
|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
| C.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
| D.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
翻译下面句子:
(1)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选段一: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
|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
|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
|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
选段二: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
|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
| C.如果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
|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
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4分)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4每题3分)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怜悯 |
| B.诸公多其行,连辟之多:称赞 |
| C.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容:接受 |
| D.以示天下之私私:偏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 C.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
| D.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
|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
|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
|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王何?”(《滕文公下》)
(1)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出一个成语;孟子以此设喻,向戴不胜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