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独立动画:渐成中国动画领域的生力军
朱逸宁
作为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动画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尽管有一群人始终在坚持且佳作频出,但很多人对此了解不多,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独立动画是怎样一种动画类型。
什么是独立动画?它首先意味着不依赖商业模式运作,其次也应当指一种创作动画的精神,也就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趣味的表达。动画导演皮三认为,动画应该是不高深、不复杂的,甚至可以不承载社会价值,不依附任何意识形态,主要就是表现作者的创造力,而个性明显的独立动画在这方面显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他看来,之所以有很多作者选择独立动画创作且乐此不疲,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表达方式很有趣,个人色彩很浓厚,能突破很多既定样式的牢笼,是一种真正“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中国独立动画从2000年以后才有起色,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此前的中国动画处于加工厂状态,缺乏独立创作——所谓独立创作应是从加工机器转变为拥有自己的创作系统,这是在千禧年之后才逐步实现的。Flash和闪客的出现是一个重要标志,他们作为个人创作者在网上交流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立动画最早的潮流,这个时期动画的主要收获在于带来了很多生活经验。
这也正是皮三特别强调的一点:动画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比所谓的灵感要重要得多。中国的独立动画人在那时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动画人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娱乐功能,动画才能赢得观众。对此,皮三说的很直白:观众不会因为同情动画的处境而去看,他们只因为好玩才会去看。
的确,在我们要求动画具有“寓教于乐”功能的时候,往往会过分强调“教”而忽略了“乐”,从而导致了大部分观众的流失。在这方面,独立动画的兴起可以说是起到“矫枉”的作用。
2005年前后,由于网络动画的数量大幅增加,泥沙俱下,也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动画作品,有些人因此对独立动画持怀疑态度,实际上,独立动画在此期间已经开始分流。长期以来,因动画对电视媒体的过分依赖,使得独立动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而互联网的普及使独立动画有了一个通达的交流平台,动画特质得以放大并扩散,有些独立动画作品虽然很难一下子进入传统媒体,但其短小精悍的结构很适合在网络放映,从被某些观众喜爱到得到广泛传播,是迟早的事。
经过了10年历程,独立动画已渐渐成为目前中国动画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不仅在网络上有一批作品广为传播,如《哐哐哐》、《泡芙小姐》、《小破孩》、《李献计历险记》等,而且在诸多国际动画节中也屡屡露脸,如雷磊的《这个念头是爱》、刘健的《刺痛我》等,加之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发起的独立动画论坛等活动,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独立动画正在走上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虽然这类动画作品并非商业大制作,但不代表没有观众和市场,它体现的是动画人最纯粹和最个性化的创作方式,最本真地展现出动画创作者的奇思妙想,是一块有益于动画成长的土壤,中国当代的动画大师就产生于此间也未可知。
(节选自2012年6月28日《中国文化报 》)对“独立动画”的实质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动画是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
B.独立动画不依赖商业模式运作, 主要指一种独立思考和趣味表达的创作动画的精神。 |
C.独立动画个性明显, 主要就是表现作者的创造力。 |
D.独立动画个人色彩很浓厚, 能突破很多既定样式的牢笼, 是一种真正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动画长期处于加工厂状态, 缺乏独立创作, 所以直到2000年以后Flash和闪客的出现并形成独立动画最早的潮流, 中国独立动画才有起色。 |
B.中国独立动画人在千禧年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动画人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 |
C.大部分观众从中国动画市场流失的原因是动画过于强调“教”而忽略“乐”, 忽视了动画应有的娱乐功能。 |
D.一些独立动画人才脱颖而出, 逐渐摆脱动画对电视媒体的过分依赖, 所以互联网成为独立动画的一个通达的交流平台。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观众的角度来说, 只有娱乐性强的动画片才会有人去欣赏观看。 |
B.今后的动画片会着重强调 “乐”, 忽视“教”的作用。 |
C.独立动画因其短小精悍的结构很适合在网络放映, 所以不会进入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体。 |
D.从目前形势看, 独立动画已渐渐成为目前中国动画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成为商业大制作自然指日可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日前,在有300多名转基因铁杆支持者参加的“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透露,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曾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院士们在建议书中写道:“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对科研影响非常大。”
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争议已非一日,而迄今难有定论。原因在于,一方面,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完整评估,不同的转基因品种的作用不同,进一步增加了定性难度。另一方面,转基因商品的推广,具有显然易见的商业目的,不少人担心,转基因产品在各个层面的扩张已然与不当寻租捆绑到了一起,以种业公司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是出于私利而非其声称的崇高名义为之摇旗呐喊。而国外转基因产品在进入中国时的一些不道德之举,也增加了外界对于转基因产品的负面印象。美国某研究机构在湖南小学选取72名健康儿童试尝黄金大米即是其中一例。
转基因产品足以撬动农业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这已经从进入中国的转基因大豆中充分体现出来。尽管洗牌呈现出来的未必全是负向效应,从中也可以发现其积极一面,但从保护公众健康、保证农业原有生态、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出发,对于转基因产品持慎重态度是应有之义。实际上这也基本上成为国际通行立场。从这个角度说,尽管院士们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的建议,或许有普通公众无从了解的专业知识水平的支持,但是,这些专业知识是否足以覆盖转基因水稻的长期和短期的利弊,是否充分考量到了与国家经济安全等大局的融合,尚是疑问。
特别是,迟缓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就是误国,对科研影响非常大的断语,在逻辑上也难说自洽:一方面,属于中国产权的杂交水稻是否就不能代替转基因水稻的“不误国”功效,没有论证;另一方面,从严谨的科学角度出发,产业化不是科研的前提,相反,应该是在充分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才能考虑产业化的可行性,二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
民以食为天。现在,从政策面到公众层面,对于食品安全都高度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基因产品的各方面都没有定论的今天,对包括转基因水稻在内的转基因产品,应该采取激进立场还是慎重立场,不言而喻。
由此可知,对待转基因产品,意味着三个应对之道:其一,在科研层面①;其二,对其产业化问题,②;其三,对已进入市场的转基因产品,③。
公众利益优先而非商品利益优先,这应是对待转基因产品的基本底线。文中有三句话被删除,请揣测文意,在相应序号位置合理补充内容。
①
②
③下列概括全文主旨最准确的一项是()
A.辩证看待转基因产品 |
B.驳院士建议书 |
C.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应慎重 |
D.转基因之争:公众利益重于商品利益。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院士们给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书的主要目的是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但其陈述的理由并不能让公众足够信服。水稻关乎国计民生,转基因水稻能否产业化,尚无定论。 |
B.围绕转基因食品争议不息,有科学本身论证不充分的原因,也有人伦道德和权力寻租等体制的原因:这些方面的原因都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
C.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需要科学家的充分论证,还要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对转基因食品,即便科学家已经论证其安全性,公众也有权质疑其论证的科学性,也可以拒绝食用。 |
D.转基因水稻备受质疑,而属于中国产权的杂交水稻却赢得普遍认可,用杂交水稻取代转基因水稻不失为更安全更务实的选择。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庄子,会飞翔得人
来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余,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乌如何地飞翔。
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提。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碍乙子孟子的实在、韩
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迭。他的笔墨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靥、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喷喷,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表现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阅大叉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文章的题目是,“庄子,会飞翔的人”,联系全文,解释“飞翔”一词的含义。
文章意在写庄子,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予、孟子等人的作品,有什么作用?
本文读来充满意趣,这得力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联想和想象。本文有哪些联想和想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从文中看,作者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答: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其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答:
(2)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答: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2)作者强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这和写“我”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什么关系?
答:
文学与史识如何享用历史资源
南 帆
所有过往的事件都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历史,历史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人们时常潜入堆积如山的陈年旧事,修复记忆,提炼传统,并且以史为鉴,认定自己的楷模和规范。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历史无不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因此,如何享用历史资源时常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文学兴趣不衰的探索表明,历史从未关闭。每一种探索的视角都有理由期待自己的发现,即使是“大话”、“戏说”式的解构。然而,解构存在的后续问题在于,哪些更为深刻的历史阐释脱颖而出?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乏味的想象又有多少真知灼见?如果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无非是博得一笑——如果历史仅仅被视为炮制笑料的作坊,那不啻于双重的辜负:既辜负了解构主义的理论锋芒,也辜负了历史隐含的真正价值。结合文本,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它为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 |
B.历史从未关闭,对历史即使是“大话”“戏说”式解构,也是有理由期待自己的发现的,这是文学兴趣不衰探索得出的结论。 |
C.我们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历史学与文学是浑然一体的。 |
D.相对历史学而言,文学在创作中享有“虚构”这样一个特权,其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收到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历史的叙事具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的特点,所以当孔子写好了《春秋》这本书之后,一些乱臣贼子都非常恐惧害怕。 |
B.有些鸿篇巨制,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还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
C.大话、戏说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想象是乏味的,是在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 |
D.杜甫是“诗史”,巴尔扎克要做历史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都表明历史对于文学很重要。 |
文中画线句说“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请问它们是怎样再现历史的?请你分条陈述。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庄稼是世间最好的事物
安庆
和村庄最近的是庄稼,最贴心、让村庄最心疼的是庄稼。你看看“庄稼”占了村庄的“庄”,村庄的“家”字;而“村庄”也占了庄稼的“庄”。无论如何庄稼和村庄都有割不断的关系,每一天每一夜村庄和庄稼都会互相地牵挂着。
是村庄里的人种下了庄稼,种活了庄稼,种熟了庄稼。村庄里的人每年都熟稔地按季节播种忙碌着:每年的春天,村庄里的人准备着春耕,忙碌着春耕;从清明前后开始,在回暖的土地上有板有眼、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始翻耕播种。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就连地头的荒片、院子外的空地都种上了庄稼,或者种上了花、种上了青菜。这时候种上的玉米在中原叫春玉米,从地里先跑到城市的春玉米带着大地的湿润、庄稼人的体温。从热锅上蒸出来,玉米籽儿黄灿灿的,别说吃,看几眼都觉得舒服、解瘾、得劲儿。它们提前向城里人报告的是整个大地的信息。
村庄里的人最牵挂的是庄稼。庄稼像他们的孩子,庄稼受了委屈会让他们心疼,让他们掉泪,心软的女人会守在受了委屈的庄稼地里哭,他们真的是不想让庄稼受一点点创伤。所以庄稼人准时地为庄稼施肥、为庄稼浇水、为庄稼除草、为庄稼打药,尽量不让庄稼受一点委屈。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庄里有一个姓阎的老人,叫阎玉安,他每天去数地里的庄稼,从地里出来告诉我们他家地里的玉米有多少棵,说话的神态,就好似他养了多少个孩子。我有个四爷,每年秋天都要扛着被子去庄稼地里睡上几夜,听玉米咯咯吱吱的拔节声,第二天太阳从庄稼地里拱出来,露珠还在草尖上挂着,他从腰里掏出一根细绳,量着昨天晚上庄稼又长了多高。
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律:秋天收了,地里空旷了,接着就是庄稼人大干的时候,大片的庄稼种子又要种下,这时候种下的是小麦,又一茬小麦会在他们种下后慢慢地长出来,先拱出细细的嫩芽,慢慢地会把大地铺严成为村庄外的景致,村庄外的风景,麦秆儿会一寸寸地长高,麦芒儿由青绿长成金黄,布谷鸟的叫声就来了。按照规律,庄稼人在麦垅里要点种又一茬的玉米、大豆……庄稼就是村庄的护卫,村庄的亲人,庄稼迎风沐雨,在承担中很倔犟、懂事地生长,把村庄的期待、希望延长。庄稼一般不会让村庄失望,包括村庄外的树和庄稼一样都爱着村庄,包括庄稼和树之间的鸟儿,鸟儿会飞翔着在另外一个方向眺望,在村庄眺望庄稼,在庄稼地里眺望村庄。庄稼和树和鸟总会有一些对话,相互谈着村庄里的事情,村庄里飘出来的气息。听见村庄的喇叭响得高兴,庄稼和树的叶子也会啪啪啪拍得脆响;如果村庄里放一种低沉的哀乐,庄稼们的情绪也会低落,不声不响地伫立着,成一种默哀的姿势。
村庄和庄稼的感情是很难说清的,是父子、母女,又是兄弟姐妹。村庄里的人有时候心里堵了,会找庄稼诉说心事,在庄稼地里走一走,憋在心里的气就顺畅了,回家的步子又开始迈得气势、自然、大度起来。庄稼们看着村庄里的人心情好了起来相互地使着眼色,说:看,张三的心情好多了,回家还是两大碗粥,两个馒头,或者两碗捞面配着辣椒。没有在村庄里生活过的人是不懂得村庄和庄稼的感情的;没有在庄稼地里走过的人是不懂得大地上的庄稼是多么深厚,多么熨帖人心的。如果说大地上最阔大的事物那肯定就是庄稼;那种无私地绿、无私地葳蕤、无私地成长、坦荡地蓬勃是任何事物都无与伦比的,说庄稼是世上最美的事物一点也不过分。
庄稼是世上最美的事物,想一想,哪一种庄稼不美啊!小麦,种下去几天拱出了嫩芽,接着分蘖,慢慢地青了、绿了,把大地覆上了一层绿毯;春风一吹拔节了,太阳再一暖和,灌浆了、抽穗了,开出了纷纷扬扬的小麦花,长出金色的麦芒儿,麦芒一黄,大地上一片金黄了。玉米是蹿得更快更高的,一百天的生长期,长个、授粉、甩出浪漫的缨儿,长出结实的大棒子。六月是玉米生长的旺季,中原六月的玉米大地是最美的,所以每年的六月我一定要回几趟村庄,一定要去地里趟一趟,和庄稼聊聊天的。这时候庄稼把大地都铺成了绿海,风一吹,又长又宽的油绿的叶子呼呼拉拉地唱着,那绿真是阔大啊。再说高粱、芝麻、大豆、绿豆,夏天里黄灿灿的油菜花,种在坡上的葵花,哪一样不是世间最美的事物啊!
村庄里的人把心都操到了庄稼上,是村庄养活了庄稼。庄稼是最讲良心的,庄稼从来不辜负村庄的期望,一个劲地生长蓬勃着。庄稼像村庄一样本分,懂得回报村里的亲人,庄稼从来不违背自己的品格,在大地上坚守,村庄和庄稼永远相互地守望着。
(选自2013年4月《散文》,有删改)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稼和村庄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不仅体现在它们字词互相包含上,更体现在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上。 |
B.第三段叙述阎玉安和“四爷”的事例典型生动的表现了村庄的人对于庄稼的牵挂。 |
C.本文虚实结合,内容充实。实写村庄的人翻耕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打药,精心照料;虚写庄稼护卫村庄、懂事地生长、延长着村庄人的期待和希望。 |
D.村庄和庄稼因为是父子、母女,又是兄弟姐妹,两者是亲人关系,所以村庄的人找庄稼诉说心事、庄稼为村庄人心情好而高兴十分自然合理。 |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地里先跑到城市的春玉米带着大地的湿润、庄稼人的体温。 本句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生动写出春玉米向人报告大地信息之急以及与庄稼人的密切关系。 |
B.每年秋天都要扛着被子去庄稼地里睡上几夜,听玉米咯咯吱吱的拔节声。 使用拟声词摹写玉米拔节的声音,夸张表现玉米的生长情态,从中也可让人体会到“四爷”内心的盼望和期待。 |
C.庄稼和树和鸟总会有一些对话,相互谈着村庄里的事情,村庄里飘出来的气息。 写庄稼和树和鸟在对话,就在面上由作物扩展到整个自然,让人感觉到村庄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字里行间满溢着温馨。 |
D.小麦,种下去几天拱出了嫩芽,接着分蘖,慢慢地青了、绿了,把大地覆上了一层绿毯;春风一吹拔节了,太阳再一暖和,灌浆了、抽穗了,开出了纷纷扬扬的小麦花,长出金色的麦芒儿,麦芒一黄,大地上一片金黄了 |
语言平实,准确呈现出小麦生长的过程:发芽、分蘖、变青变绿、灌浆、抽穗、长芒等。本文从几个方面表现“庄稼是世间最好的事物”?请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每一天每一夜村庄和庄稼都会互相地牵挂着”,最后一段说“村庄和庄稼永远相互地守望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