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
姜蘷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诗人访石湖范成大,除夕之夜乘舟归苕溪途中所作。苕溪:即湖州,是诗人当时家居之所。②笠泽:太湖的别称。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妙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月
韩偓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注:①辛夷:一种香草。②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1)“四时最好是三月”,请简要分析诗中是怎样描写三月的。
答:

(2)请指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它。
答:

题文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秋日【明】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