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2013年1月7日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在环保部通报的春节期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中,74个监测城市中PM2.5平均超标率达42.7%,空气质量堪忧。
材料二 面对十面霾伏,有网友调侃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
(1)PM2.5首次被纳入监测体系。这体现了我国坚持实施什么战略与国策?
(2)“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说明什么? 
(3)近几年,我国气候异常多变,灾害频发,这给我们哪些警示?
(4)“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明确地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责无旁贷,请你以“同呼吸,共责任”为主题,联系材料与所学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写一篇“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200字以上)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最近,黄石市政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作出"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黄石城市格局开始第三次跨越。新区建设将加大环大冶湖地区招商引资和开发力度,加快大冶、阳新等地的城市化同城化进程,为阳新跨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促进大冶"得百强 再进位"。
(1)制定和实施"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战略决策,表明黄石市政府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国策?有关方面应如何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2)"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战略决策是改革创新的产物,这体现了什么精神?为什么要发扬这种精神?
(3)黄石市政府作出"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战略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某班进行"建设生态文明"专题复习,老师指导同学们根据主题词"收集和筛选时政材料、梳理和整合考点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请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
(1)理解以下主题词与时政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代表主题词的序号填写在下列表格中最适合的位置上,每个序号只填一次。
①再生利用,循环发展②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③节能减排,低碳发展④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序号
时政材料
主题词

1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到201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6%,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要比2010年各减少10%。


2
广东省要求,企业应当依法建立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管理制度,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从生产源头上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量,实现减量化。


3
实施"光盘行动"以来,仅南京的30所中小学,一个月就减少剩饭9万斤;有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相关行动,倡导进饭堂请光盘、离课室请关灯、洗手后请关水龙头等。

(2)请分别分析上述时政材料中各举措的现实意义。

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发展中的必然现象。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0-2010年我国的人口流动情况

注:所谓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半年以上人口。
材料二:从户籍上看,农村户籍的流动人口占了流动人口总数量的80%。从区域上看,集中流向东部的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和福建等六省市的流动人口占了流动人口总数量的80%。
材料三:据国务院有关部委调查,人口流动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方面,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当地,35%的流动人口从未参加现居住地举办的任何活动。另一方面,一些夫妻同时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1)综合材料一、二,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2)上述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政府可以解决材料三中所反映的问题做些什么?

【圆梦太空激励创新】
材料一: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成功发射。从"神一"至"神十",从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到交会对接……神舟飞天的壮美航迹,一次次将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标记在浩瀚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启动以来,不断探索,成功发射10艘飞船,一个目标飞行器,5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3个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材料二:2012年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出重大部署,并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神舟飞天、太空交会对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这说明了什么?
(2)请简要分析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回答三点即可)
(3)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的小主人,我们应该作出哪些努力?(回答两点即可)

材料一近一时期,全面整治"中国式过马路" (即网友调侃的"凑够一撮人就走,和红绿灯无关"的部分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3年3月以来,杭州、北京、南京等多地依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的规定,纷纷对"中国式过马路"交通违法行为亮起"罚单"。据统计,我国行人由于违章造成自身死亡占整个交通事故数字的l/4。
材料二出现"中国式"扎堆前行、蜂拥挤车等交通不文明现象,舆论普遍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公民遵规守纪意识淡漠,道德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同时,相关部门规则不健全,设施不完善,宣传教育力度不大等也是重要原因。专家认为,告别"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不文明现象,政府相关部门既要违法究责,也要与民方便,更要注重长期的宣传教育,唤醒全社会的文明意识,引导公民自觉自律,树立是非观念,强化规则意识,使"遵规守矩"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习惯,为全社会交通秩序的文明、规范和安全积累更多的"正能量"。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式过马路"属于哪种类别的违法行为?这一行为会危害公民的哪一权利?
2.联系材料二,请从道德角度,分析说明告别"中国式过马路"等交通不文明现象,公民要强化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3.为给全社会交通秩序的文明、规范和安全积累更多的"正能量",请你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就政府如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三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