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
|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 B.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
| C.烟草传入中国后的盛况 | D.工业文明冲击中国 |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 A.《论联合政府》 |
| B.《论十大关系》 |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A.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 |
| B.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
| 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
| D.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 |
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社会主义”意为()
| A.倾覆满清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 |
| 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
|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 |
| 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
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
|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
|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