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 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该战线的名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唐朝的中书省和元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性之国四十八人。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性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三 关于设郡的数目,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但新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明代思想家李挚曾经赞扬李斯推行的制度的主张是“千故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周王实行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什么?周王下的诸侯有什么义务?其弊端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征怎样?(6分)
(3)材料三中王国维和李挚所提到的秦朝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如何?(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6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计、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四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其结果是,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释。
(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
(3)材料三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你如何评价?
(4)上述材料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8分)
方法二 规律认识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方法三 观点探讨
材料三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