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4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砰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1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连绵不断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农民)绝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得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农民不但要为他们在1961年时得到的土地交纳赎地费,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地方税。此外,他们还要负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
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年)
1865
1890
1898
数量(人)
381000
1620000
3000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农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如果他们判决错了,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刑法虽然废除了极为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905年,沙皇政府认为,最严重的危机……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们土地,土地应该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土地的耕种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俄国的农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为什么俄国经济长足进步,到1905年却又出现农民暴动遍及全国的局面?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可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仗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
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现代化——曾经的困惑与现实的挑战
20世纪,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类文明走向辉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奋斗目标。然而,关于什么是现代化,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产生于18世纪,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6世纪,有两层含义:(l)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
可见,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还包括将来发生的新变化;现代化既可以表达一个历史过程(发展过程〕,又可以表达一种最新特点(发展状态)。
请回答:
⑴英语单词modern产生于16世纪,请举出在此期间的modern现象
⑵到18世纪,又出现了以modern为词根的modernize,请从这一时期欧美地区各个领域新现象,说明单词modernize出现的社会存在依据。
⑶近代以来人类进行了三次工业技术的革命,在动力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二战以来人类在能源和动力方面的变革是什么?它将对人类文明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吴宓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
材料二:张岱年等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四:吴宓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自新潮澎湃,孔子乃为人攻击之目标。学者以专打孔家店为号召,侮之曰孔老二……盲从之少年,习焉不察,遂共以孔子为迂腐陈旧之偶像,礼教流毒之罪人,以谩孔为当然,视尊圣如狂病。而近一年中,若武汉湘中等地,摧毁孔庙,斩杀儒者,推倒礼教,打破羞耻,其行为之激烈暴历,凡令人疑其为反对文明社会,匪特反对孔子而已。”
(1)是否赞同材料一的结论?请阐述理由。依据所学回答得出材料一结论的依据。
(2)材料二作者称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依据是什么?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3)材料三可否证明材料二中儒学“一手伸向未来”的属性?请概括说明。依据材料三说明儒学在明末清初的新发展,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6分)
(4)材料四所述历史现象能否证明材料二论证的正确性?请依据材料四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 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

  位次
时间  
1
2
3
4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90年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断掌工业》罗伯特·杜瓦斯诺摄于1956年)更令人震惊的了。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