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化的新陈代谢》写道:“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从中西之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入形而上的比较。”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革命派君主立宪的理想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破灭 |
B.东西方文化主要存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
C.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层面的过程 |
D.辛亥革命反映了向西方学习已由器物楔入到制度层面 |
1931年6月19日,日本陆军省与参谋本部出台的《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提到:“务使关东军首脑善体中央之方针,在令后一年里,隐忍持重,避免因排日行动引起纠纷,万一发生纠纷时,应作局部处理,努力不使范围扩大。”但9月19日,陆军中央部接到关东军司令官的报告称:“我军正在出动主力,扫荡满铁沿线之中国军,并使之扩大化。”此材料反映出()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由于中国的排日活动引起的 |
B.日本存在政府和军事集团二元化政治的倾向 |
C.日本军部并未掌握政府实权 |
D.关东军与日本政府存在尖锐矛盾 |
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
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嬴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 | B.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
C.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 D.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
阅读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强体壮,还俗为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阐释结果 |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
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