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 料 |
结 论 |
A |
《顺德县志》载:1853年,“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
B |
据《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
C |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
D |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原则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式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耕作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 B.佃农经济 | C.庄园经济 | D.商品经济 |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中()
A.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 | B.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
C.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 D.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
何春超在《国际关系史》中指出“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 B.日本与西欧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称霸 |
C.欧盟的成立导致了美国的衰落 | D.西欧、日本在经济上发展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