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秉忠心赤胆回国,高风标千古;战胜千难万险,献身国防科技,送两弹一星上天,汗青立功勋。”此对联赞颂了一位爱国科学家。下列对该科学家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
| B.为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做出突出贡献 |
| C.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成为向“科学进军”中的一员 |
| D.在“科教兴国”战略引领下,成功发射两弹一星 |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 A.赫鲁晓夫 | B.勃列日涅夫 |
| C.戈尔巴乔夫 | D.叶利钦 |
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
|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
|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
罗斯福总统去世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罗斯福“以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根据史实判断中共报刊评论的“安定了国民生活”的措施是以下哪一项( )
| A.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 B.缩减农村耕地面积 |
| C.推行企业信用评级 | D.大举建设公共工程 |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20世纪60年代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理由是()
| A.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
| B.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
|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
| D.苏联工人的自由快乐;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