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延。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粱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夫功哉?且失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越,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请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令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其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东周之人也 鄙:庸俗,浅陋。
B.廉如伯夷,不取素餐素餐:素食,蔬果类食品
C.而不来期:约定时日。
D.臣之固不与足下合者趣:志向,目标。

下列各组表述中,全都表明苏秦“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的一项是
①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②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
③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④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
⑤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⑥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但是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妾一样,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3)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看者也。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韩愈《讳辩》)

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用∕断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与武决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尝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求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九世孙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五经通:通晓
B.帝每欲与官,妃辄之沮:阻止
C.白傲放益:更加
D.白时卧庐山,为僚佐辟:开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命之 / 衡上疏陈事
B.所业投贺知章 /何面目归汉
C.遂荐玄宗 /而君幸赵王
D.白长笑去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叹曰:“子,谪仙人也。”。
(2)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尝笑而去。
(3)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劝分]劝导人们有无相济。③[旁午]交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五谷成熟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
D.其传世垂后,乃为久差:差不多

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或以谓”孙莘老“不知命”的表现的一组是
①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③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④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⑤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⑥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概要叙述孙莘老从广德转任吴兴太守,并用简洁的文辞交代其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首先交代了湖州的风俗人情,然后叙述孙莘老在大荒之年勤于政务、赈济灾民的事迹,以及他在政事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的雅兴。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作者认为金石易坏,而文字可以流传更久,不应将可以久存的文字寄托于速坏的金石之上,作者借此批判孙莘老建墨妙亭保存历代古文碑的糊涂。
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人们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野人先生传
易顺鼎
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其号也。远祖官益阳,占籍焉。曾祖某,迁龙阳之鹿溪,遂为龙阳人。五世祖某,尝为明显宦,多藏书。先生诵其清芬,记睹淹。性敏慧,下笔成文,时人美之。
蔡忠烈公为长沙推官,见其制艺,以为古岸奇特。入益阳县学,甫冠,即食廪饩。席先业,资甚丰,一旦叹曰:“士君子立身何等,乃驰逐于宗贵之场而已乎?”遂弃家资,薄举子业,辟地读书,殚心濂、洛,作乐饥之文以自。乐饥者,非以饥为乐也,乐其所乐,虽饥而乐自在也。其文云云,大抵皆言刻苦自修,淡名利,寡嗜欲,以蕲及于乐天知命者之所为。又好读仙佛家书,久之,自谓有得。见于行事,多意料所不及,乡人异之。然志在用世,言事深中时弊,上邑令张际熙书数千言,穷治乱之原,具忠爱之志,蔡忠烈尤重之。谓其理论至是,欲为下拜,其名。盖生平知己,忠烈一人而已。
事亲孝,以天下大乱,患无以全其母,每沙于足而行,人或以为狂。崇祯癸未,流贼张献忠至,负母急走二百里外,得免。色养慎终。后自髡其顶。初先生美风度。无须,遇髯道人,脱其须赠之,遂美髯焉。顺治甲申仲春卒。
山东人许尚忠者,好道,与友隐居鲁山之丹霞洞。以是年遇髯僧,奇其语,师事之。僧深穆寡言,问姓氏里居,不答。居三年始去。以所说经为一书,授尚忠,曰《通源集》,复留一偈,署“楚益阳曹氏行尸”。康熙甲辰,尚忠官常德,以丈量役至鹿溪,宿曹氏,初不知即先生家,见案头有稿本,署“宗先野人著”,与《通源集》无异也。大惊,讯之,始知所师事者,即先生化身矣。
(节选自《虞初近志》)
【注释】①制艺:指八股文。②廪饩(lǐn xì):公家按月供给的粮食等生活物资。③席:凭借。④濂、洛:北宋理学的两个流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⑤蕲:祈求。
对下列剧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睹淹博:广泛
B.作乐饥之文以自勉:勉励
C.欲为下拜,其名高:认为……高
D.每沙于足而行囊:用口袋装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其语”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孔子登东山而鲁②予而问之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秦④宁许以秦曲
⑤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之⑥忧劳可以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野人出身官宦人家,从小就广泛阅读,加上他天资聪敏,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B.蔡忠烈欣赏曹野人八股文的古朴不俗,对他写给张际熙的意见书更是赞赏有加。
C.曹野人空有一身才能,却无法实现其远大抱负,失望之余便转而迷上仙佛之道。
D.文章简洁而有力,如对曹野人的语言描写,用语不多便勾画出其淡泊名利的形象。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见于行事,多意料所不及,乡人异之。
⑵穷治乱之原,具忠爱之志,蔡忠烈尤重之。
⑶以是年遇髯僧,奇其语,师事之。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之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选自《墨子·非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