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论慎终(节选)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对曰:“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益。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汉高祖,泗上一亭长耳,初能拯危诛暴,以成帝业,然更延十数年,纵逸之败,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为嫡嗣之重,温恭仁孝,而高帝惑于爱姬之子,欲行废立,萧何、韩信功业既高,萧既妄系,韩亦滥黜,自余功臣黥布之辈惧而不安,至于反逆。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对于加点字下列各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 化:感化,打动 |
B.何以知之知:得出结论 |
C.朕端拱无为端拱:继承帝业 |
D.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观:阅读 |
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
下列对于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始易,善终难。做一件事情,开头做好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善始善终,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
B.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初期,往往能够励精图治;承平日久,便难免骄奢放纵,导致败亡。 |
C.唐太宗从汉高祖、汉惠帝等真正实例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当权治国的人应该时刻居安思危。 |
D.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归顺了,不只是太宗一个人的能力,更加得益于各位大臣的辅佐。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2)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父纯睦,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因家焉。少颖悟,日诵千余言。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金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性乐山水,诗文碑记不尚虚饰,因事遣词,通达流畅,平易自然,格调冲淡。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曰:“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曰:“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二年,迁侍讲学士。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久之,致仕。大安三年九月终,年七十八,谥文献,葬于奉符西旺村。赵秉文作墓志云:“公之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选自《金史·党怀英传》,有增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舍:学舍 |
B.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佚:散失 |
C.翰林阙人如之何阙:削减 |
D.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摄:代理,辅助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党怀英“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的一组是
①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
②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
③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
④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
⑤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
⑥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⑤⑥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怀英祖籍冯翊,因其父卒于泰安军录事参军而在泰安安家。少时聪颖,悟性极高, 后师从亳州刘瞻,诗文方面在当时与辛弃疾齐名。 |
B.党怀英担任《辽史》刊修官时,民间收藏的辽代碑铭墓志以及各家的文集及记述辽 代史事的文字,全部被送交到官府。 |
C.金章宗喜好和崇尚文辞,他认为起草诏书文字,党怀英最优秀,增修曲阜宣圣庙时, 敕令党怀英撰写碑文。 |
D.党怀英深受皇帝器重,屡得迁职,他文才出众,在许多方面都“独步金代”;担任泰宁军节度使期间,治政有方,人自服化。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
(2)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注]①虓(xiāo ),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
C.哀毁不逾于戎逾:超过 |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 |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等辈竞趣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些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于乡党,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②言,唯谨尔。
[注] ①恂恂:音xù,温和恭顺。②便便:善于辞令。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记录的是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中,所表现的语言、容态各有不同。 |
B.孔子居家乡时,与乡亲、宗族父老相处,他总是信实恭慎,谦逊得像不大会说话。 |
C.孔子在宗庙、朝廷上,却能侃侃而谈,辩明事理,但态度还是非常严谨。 |
D.孔子在乡党和宗庙、朝廷中表现出完全两样的面孔,说明孔子在言行上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
《论语·里仁》里记载,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请结合上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言与行。
答: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十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百家。援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初,援在陇西上书,言宜如旧铸五铢钱。事下三府,三府奏以为未可许,事遂寝。及援还,从公府求得前奏,难十条,乃随牒解释,更具表言。帝从之,天下赖其便。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闲于进对,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
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南击交阯。援将其兵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援追徵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败走。明年正月,斩徵侧、徵贰,传首洛阳。封援为新息侯。援所过辄为郡君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树数百户;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以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工不示人以朴朴:质朴。 |
B.随山刊道千余里刊:削,开凿。 |
C.数败之数:屡次,多次 |
D.名有计谋名:以……闻名。 |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子孙因为氏”中“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振声激越,伺者因此觉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援私自释放囚犯,被迫逃亡。遇到大赦,留在北地放牧,拥有了很多的宾客与丰厚的财产。 |
B.马援两次上书皇帝建议像以前一样铸造五铢钱,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而方便了天下百姓。 |
C.马援平定交阯叛乱时,为当地治城郭,修水利,申明法律,此后,越地流传着马援的故事。 |
D.朋友庆贺马援凯旋,马援却批评孟陵不能规劝自己,并表达了戍守边关,马革裹尸的愿望。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译文:
(2)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
译文: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否则,就会“□”,,孟子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