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想让他看看母亲的眼睛
迈克被打伤的消息传过来时,母亲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她想起了昨天夜晚的那个噩梦:阴沉的天气,街道上的行人都是一张张灰色的面孔。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她猛然间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往日一脸朝气的儿子此刻只有满身的鲜血,在路面上扭曲着挣扎,嘴里有气无力地呻吟着。她想跑过去,可是腿怎么也抬不起来,像灌了满满的铅;她想要大声呼喊,想向所有的人大呼救命,然而她嘴巴张得很大,几乎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可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也没有一个人愿意搭理她。路人全都行色匆匆,都在心无旁骛地赶自己的路……
她的脑子里很乱很乱,像一堆乱麻毫无头绪,又像无数的蚂蚁爬来爬去。这群蚂蚁一边喧嚣地叫着.一边急促地爬行。爬得她心慌意乱,爬得她步履蹒跚,爬得她上气不接下气。一向十分健康的她没有想到到了紧要时刻,才发现自己竟然如此虚弱……
速迷糊糊之中,她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赶到医院的。在急诊室的门口,一位面容枯槁的女士拦住了她的去路,战战兢兢地问道:“请问,您是迈克的母亲吗?”等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她的神色更加惶然,声音更加低沉,卑怯地说:“真是对不起,是我的儿子约翰打伤了您儿子。据说伤得很重,医生正在抢救……而且,约翰也很愧疚,他吃了几十片安眠药,试图自杀,好在被他的一位老师发现了,现在也正在抢救……真是对不起,我不知道说什幺好,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您……”
迈克的母亲不久就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送迈克来医院的老师告诉她的。那天,迈克和他的几位好朋友一起去盲人学校搞一个心理测试。原本他们对那所盲人学枝的孩子非常熟悉,迈克和朋友们经常去那里帮忙,也在那里交了不少的朋友。可是,就在那次测试的过程中,迈克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和一个6岁时因患眼疾而失明的学生约翰发生了口角。两个人刚开始只是争执了几句,可是后来都越来越生气,脾气都很暴躁的他们居然厮打了起来。盲眼的约翰不知道从哪里摸索到了一根木棒,气急之中不知轻重地把木棒抡到了迈克的脑袋上……
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空气似乎凝滞了,没有人说一句话,只听到窗外不规则的交通工具的噪声时不时地传过来,击打着人们的耳膜,也击打着所有人的心灵。一位护士破门而入.大家都吓了一大跳,那位护士激动地说:“上帝保佑,约翰脱险了,而且医生说,如果有人愿意捐献眼角膜给他,他的眼睛还可以复明呢……”
不少人松动了一下椅子,但是依然没有人说话,他们在等待,在等待另外一个孩子的消息……又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位护士抱着沉重的脚步赶过来,对迈克的母亲说:“老人家,真的对不起,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我们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没能将您的儿子从死神那儿抢夺过来……夫人,请您保重,也让我们为您的儿子祈祷,让他在天国过得好一些……”迈克的母亲再也抑制不住早已盈满眼眶的泪水,簌簌地落下来。“我苦命的孩子”,她叹息着,低泣着,幽怨而衷伤的眼神让人们情不自禁也湿了眼圈,所有的人都垂下了眼,沉默着……
又过了几个小时,医院的主管人员向迈克的母亲询问她儿子遗体的处理办法。地思索了片刻,而后满含着悲伤说:“我想这样更好一些?将迈克的眼角膜移植给约翰吧。”主管人员一时愣住了,他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极力睁大眼睛打量着这位妇人,迷惑不解地问:“您说什么?请再重复一遍好吗?”
“将我儿子的眼角膜移植给约翰,我已经决定了!“她加重了语气,一字一顿地说。这时,主管人员才发现这住妇人的眼睛中除了泪水之外.更有一些坚定得让人不可置疑的东西。
一星期后,眼角膜移植手术成功了,约翰又恢复了光明。一时间,迈克的母素以德报怨的故事轰动了整座城市,许多家媒体争相对速件事情加以报道。人们盛赞这住母亲的宽容与大度,她不计前嫌的行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都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充满了敬佩与感动……
人们不厌其烦地看电视台的采访节目。其中最为感人的一个细节是这样的。记者问:“尊敬的夫人,是什么力量让您做出了如此伟大的决定,把自己儿子的眼角膜献给了伤害他的孩子呢?”
这位母亲犹豫了一会儿,方才缓缓说道:“是因为约翰的母亲,一位像我一样爱着儿子的母亲!事故发生之后,她找到我,尽管没有说几句话,但她的焦虑、愧疚、担心、无奈,还有期待与希望,全都透过她的眼睛表现了出来。她衰老的眼睛,她关切的眼睛,她负疚的眼睛……她渴望自己儿子平安,也渴望我的儿子平安的心情,透过那双眼睛已经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她即使不说一句话,我也明白她的心情,我为那双眼睛而感动,而震撼,我也想让约翰看看他母亲的那双眼睛……”
电视台的记者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眼睛里分明泛起了点点泪花,而台下的观众,早已是泪眼婆娑,唏嘘一片了…… .
(选自2014年第3期《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小说第二段写像有一群蚂蚁在迈克母亲的头脑中喧叫,爬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概括迈克母亲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迈克母亲的行为过于高尚无私,不够真实、不合情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向十分健康的迈克母亲,梦到被打得浑身是血的儿子时,既不能很快跑向儿子又不能向所有人呼救,这正表现了迈克母亲无奈的一面。 |
B.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出了两位截然不同的母亲,迈克母亲伟大无私,约翰母亲则有些冷漠自私。 |
C.将儿子的眼角膜献给了伤害自己儿子的约翰,可以想象迈克母亲做出这一决定,一定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
D.迈克母亲捐出迈克的眼角膜给约翰,使人们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充满了敬佩与感动,作者借此突出了文章无私奉献的主题。 |
E.约翰母亲的眼睛感动了迈克的母亲,所以迈克的母亲希望约翰看到他母亲的眼睛,理解母亲的心,明白母亲的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游民文化
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井田制如果被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但儒家承认社会分工和人们职业的多样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而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只有务农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谋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自武帝而起,历代所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因此把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到了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劳动,完全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骗,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败类。他们不仅为官方所不容,而且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如果不从游民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来源、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来确定其身份,而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这种类型的游民虽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流氓地痞不过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在游民之中也属于少数。另外,由于天灾人祸导致整个家庭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而脱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文化的人与唐代比大大增加,而社会(特别是官场)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的知识分子被抛到游民的队伍之中;元代由于蒙古人掌权,统治集团汉文化水平极低,数度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的队伍。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宋代以前所不曾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宋代和宋代以后的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很陌生(宋以前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时一般农民也都接受作战训练)。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一旦铤而走险,那些具有小市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情景。如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同时,作品中游民们的冒险生涯与传奇般的经历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是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能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生活平庸单调的人们或缺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实际上,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k%s5$u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如果井田制被破坏,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并且无事可干的人就是游民。 |
B.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以务农以外其他事情谋生的老百姓都是游民,因此为了赢得社会认同,老百姓只能选择务农。 |
C.历朝历代对游民的判断标准都是完全不相同的,例如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涵盖的范围就比前代要狭窄一些。 |
D.清代统治者眼中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危害一方,为官方所不容,更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游”是他们最重要的特点。 |
B.游民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 |
C.尽管具体原因不同,但宋元两代都有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加入到游民的队伍中,并从事起了通俗文学的创作。 |
D.天地会和义和团的例子证明,通俗文学作品可以成为指导人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并且可以指导得非常出色。 |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民与游民不是同一概念,共同特点是他们都离开了原先的定居点,但流民在流动过程中未脱离整个家庭或宗族。 |
B.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
C.因为江湖艺人创作出了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所以要了解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就一定要阅读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 |
D.宋代和宋代以后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对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8分)
超山的梅花
郁达夫
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经济的关系,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以为雅兴已尽,尘土已经涤去,杭州的山水佳处,都曾享受过了。所以古往今来,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或西湖十景,苏小岳王;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②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杭州的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③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④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⑤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面,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亦称大明寺)前头, 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⑥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线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⑦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俗称中圣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⑧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 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⑨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
B.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木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 |
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
D.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 |
E.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令人掩卷难忘。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指出文章第四段所用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 亲
胡德斌
①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②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③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④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⑤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
⑥“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⑦“嗯。”她应着。
⑧“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⑨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⑩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11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12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13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14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选出对小说理解鉴赏不当的两项()
A.文中的“她”是一个即将毕业的美院大学生,正为作品发愁时,热情的“父亲”主动为“她”解决了这一难题。 |
B.“他”是一个被儿子及儿媳遗忘了的慈祥、温厚、孤独、苍老的老人。展览馆的素描正是他真实形象的写照。 |
C.结尾一句“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与开头“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相照应,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呼唤人间亲情”的主题。 |
D.本文运用了描写、映衬、对比等手法,将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
E.小说以“父亲”为题的原因,“他”既是被儿子、儿媳厌弃的父亲,也是那位大学生追求的理想的父亲。第2段中画线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第9段画线处的描述语句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说第13段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中“熟悉”指什么内容?“遥远”又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熟悉”。
“遥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000—5000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又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由此可见,要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的飞行技术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00千米高空飞机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目前已经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按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再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下列对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项是()
A.需要大型的设施和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发射服务。 |
B.发射费用高,耗费人力多,准备时间长。 |
C.发射准备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
D.抛掉的部分的费用过高,增加了发射成本。 |
下列对航天飞机与空天飞机的比较,不正确的—项是()
A.空天飞机与航天飞机—样,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 |
B.航天飞机与空天飞机的发射方式不相同,降落方式也不相同。 |
C.空天飞机也像航天飞机—样,在大气层外要使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 |
D.发射一架空天飞机的费用只有发射一架航天飞机费用的十分之一。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天飞机升空不需要火箭助推,所以不需要发射架,而对机场跑道有要求。 |
B.空天飞机可以让我们以比航空飞机快得多的速度在大气层内作远距离飞行。 |
C.由于空天飞机不再抛弃用过的器件,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会大幅度减少。 |
D.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了研究制造阶段,用它取代航天飞机飞行已指日可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谢晋的人生大智慧
李世琦
就在《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送来的第二天,我从媒体上得知了谢晋去世的噩耗,我看着手中的《谢晋人生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怅然若失,在这个大师稀缺的时代,又一位大师走了……
对新中国电影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人,对谢晋的电影作品都会顺口说出几部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篮5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八九十年代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他为观众奉献了源源不断的精品,有的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笔者还在读大学时,就经常听到人们以敬佩的口吻说电影界的“二谢”(另一位是谢铁骊)。这次因为编辑《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一字一句读了《谢晋人生智慧》书稿,才对这位大导演有了深入的了解,领略了他的人生大智慧。
回顾谢晋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高远的精神境界。他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他强烈的爱国之心。谢晋的家乡是浙江绍兴,这里人杰地灵,代有英贤。古有王羲之、陆游,今有蔡元培、鲁迅、秋瑾,给予他深深的精神熏陶。他的远祖是东晋名相谢安,就是那位在谈笑间大破强敌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为了继承先祖的精神,他为自己取号“淝捷”,这是人们很少知道的。中学时,他上了春晖中学。这虽然是一所地方中学,却是一所名校,当时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称,叶圣陶、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张天翼等曾在此亲执教鞭,这使他年纪轻轻就眼界大开,起点很高。后来,每次到西安看到汉唐的文化遗迹,他都为中华民族深感自豪,同时又觉得有一种愧对祖先的羞愧感。正是这种感觉导引了电影《鸦片战争》的诞生。
谢晋似乎注定是要做电影导演的。他的母亲特别爱看电影,他家附近就有不少影院、剧场,看电影、看戏特别方便。由于母亲的影响,早年的谢晋成了电影迷。1938年,他随父亲到香港。当时,正好武汉的抗敌演剧队到香港演出,充满激情的救亡歌声使谢晋每次都热泪盈眶。第二年,回到上海,他积极参加了于伶领导的学生业余戏剧活动,在多幕剧《岳飞》中扮演岳云,开始走上戏剧艺术之路。1941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报考从南京内迁四川江安的国立剧专,这一年,他18岁。虽然条件艰苦,但这里有曹禺、焦菊隐、张骏祥、马彦祥、陈鲤庭等著名戏剧艺术家,他们的爱国激情和艺术修养使他受益良多,为他后来的电影导演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晋能够成就自己的电影事业,是和他强烈的“巨片意识”分不开的。他时刻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在一起,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是和那些整天想着赚钱、得奖的人有云泥之别的。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管是被打成“右派”,还是新时期的如日中天,他始终忠诚于电影艺术,宠辱不惊,老而弥笃。正如该书作者所言:“少年之时的谢晋那胸中充溢的爱国激情,在他一生中,成了贯穿他生涯历程的红线,正是这条红线使得他有透视历史的眼光,他总是用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构思能够载入史册的巨片。”而谢晋自己,一直把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说:“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能与天地同存,绝不是偶然的。这些光辉的作品,耗尽了作者全部的心血和生命。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落后于世界水平不怕,只要有这么一点精神,经过刻苦的努力,一步一步跑下去,跑到生命的终点,一定会对人民有所贡献。”
像所有的大艺术家一样,谢晋的成功还在于他的独立思考。他深有体会地说:“做导演要有毅力、信念,对作品的判断,要不受来自左的或右的思潮的干扰。”这实在是历经多次政治运动而矢志不移的金玉良言。
从家庭方面看,谢晋的生活是有些不幸的,他的四个孩子中有两个是残障。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在尽心竭力地照顾两个残障儿子。这也是他拍摄影片《启明星》的原因之一。但生活中的不幸,并没有影响他的艺术追求。他豪迈地说:“那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的,从来没有经受过曲折的人,是绝对不能成功的。百折不挠才是人生的大道。”谢晋的智者之言不是很值得人们深长思久?
(选自(2008年《光明日报》)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谢晋的离世,让作者怅然若失,在作者看来,谢晋在电影界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离开使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变得稀缺。 |
B.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提到了众多人物,目的是表现谢晋的家乡是一块人杰地灵、贤才辈出的地方。 |
C.谢晋的成功,让我们深深懂得:远大的目标、孜孜以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独立思考的品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
D.受母亲的影响,谢晋从小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对理想与目标的追求过程中,谢晋表现出了对电影的高度热爱,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加上众多艺术家的培养,他终于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
E.谢晋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生活中的不幸,一方面为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灵感,另一方面使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谢晋的人生大智慧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谢晋说:“司马迁的《史记》、曹切芹的《红楼梦》能与天地同存,决不是偶然的。”为什么说这些伟大作品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只要有这么一点精神……”,这里的“精神”又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