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
材料二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和用于流动的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有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有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机械设备等,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前期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地域隔阂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届博览会的展品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这种发展趋势的双重性影响。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请评述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事记
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军费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 1641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起草《大抗议书》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 1644年,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战役大败王党军 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 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爆发“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
材料二:早在17世纪前半期,北美殖民地创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议会。在北美的特殊坏境下,它比英国议会有更大的民主性。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地方自治盛行,当地居民直接参政、自己管理自己而不受外来权威干预。事实上早在北美独立战争打响前半个世纪,生活在北美大陆的人民早已经习惯了选举与投票。当共和民主概念深入人心50年后,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拒绝那顶看上去很美的“王冠”。
——摘自凤凰网《华盛顿真是“因美德拒绝王冠”?》
材料三: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649-1689年的英国先后经历了怎样的政体变化?这反映出英国革命的什么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为什么拒绝“王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政治理想。结合英、美建立民主政体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探讨中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有机会达成其理想。
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政权在天京建立,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两个纲领。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政权很快落入反动官僚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1)材料一中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体现了何种思想主张?这两个纲领分别存在何种局限性?
(2)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尽管未能够维护住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但是有着重大意义,其意义是?
(3)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改革取得怎样的效果?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况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扼要回答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