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 B.电影 | C.报纸 | D.广播 |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C.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
D.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 B.鼓励土地买卖 |
C.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 D.禁止开垦荒地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提出了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如下图)。“和平鸽”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大洋州和非洲国家,联合国是“和平鸽”的头部。“和平鸽”战略说明
A.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
B.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
C.中国正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
D.中国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
在学习和研究俄国(苏联)历史中,国旗图片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某班同学对这一事件从国际关系方面展开探究,其历史价值在于
A.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 D.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