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份,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当时各大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下面四组文章中,出自这一时期的是()
A.《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 |
B.《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标准只有一个》 |
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
D.《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据统计:1972年与1965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这表明当时
A.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 B.中国农业长期落后 |
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 D.工农业要均衡发展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商轻农 |
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
C.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 |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洪仁玕 | D.康有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