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承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失》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人权事业也实现了历史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庄严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权事业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谱写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在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以人为本,既尊重人权普遍性原则,又从基本国情出发,切实把保障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依法保证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胡锦涛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有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材料二中胡锦涛是如何诠释“人权”的?试从政治、经济角度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人权问题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阅读以下材料: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
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市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引自《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的“曹、章、陆”分别指谁?
(2)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大屠杀是什么大屠杀?你对这一事件有何评论?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如何?签订了什么条约?
(3)结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条约内容,说明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危害?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入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结合下面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名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式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式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引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5日)
材料二边界的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引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1)结合材料一,“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结合学过的历史,说明材料二提出的观点。
(3)结合学过的历史,说明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和地理位置有什么的特点?红军为什么在这样的地方建立根据地?
请问红军在什么背景下开始长征的?简述红军长征的经过。在事实上重新确立毛泽东为红军领导人的会议的意义?
根据你所学习到的地理、历史知识,试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