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狂人”谭盾的理想与现实
喻 盈
他状态年轻,留着平头,一身天蓝棉麻衬衫、贴身亮橙T恤、白色长裤,色彩搭配颇有些“小清新”,也隐约显露依然紧致的身体线条。
他就是谭盾。他认为,自信是最大的资本,又说:“湖南人的气质是既鬼气又放荡,既浪漫又高尚,既理想又现实”。这个有“霸蛮”性格的湖南人,头脑中没有框框。他的确是永远的“年轻人”,不断尝鲜。2013年推出的是“微电影交响诗”,之前他在做的是“建筑音乐”、“互联网交响乐”,还想尝试“互联网歌剧”。
“建筑音乐”的实施地,是他位于上海郊区古镇朱家角的工作室“水乐堂”。他请来矶崎新工作室的建筑设计师,把一幢水乡老宅改造成声音剧场,下层是现代极简的钢结构支架,以便将屋外的河水引入屋内,而上层,依旧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木质样式。
不止如此。他还创作了专在水乐堂演出的《天顶上的一滴水》,把河流当琴弦,把他改造的这个建筑当成一件乐器。一出场,乐手们便敲击水乐堂的钢梁和铁梯,是为“钢铁摇滚”。然后天顶上水滴坠落,那声音被建筑的回响不断放大,好似一支水的交响乐队。
谭盾又一次实现了他所擅长的“东西方交汇、古典与现代合流”。他形容这是李白所说的“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但实际上他总是在把“大音希声”变成具体的可见、可触、可闻、可感,光是乐音还不足够,各种多媒体都是他的武器。
对于这些,谭盾说,他要感谢纽约,“到了纽约,你疯狂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1986年,谭盾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毕业,拿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奖学金飞往纽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那时他在国内已经成名,与叶小纲、郭文景等并称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还为电影《火烧圆明园》写了主题曲《艳阳天》。他的“离经叛道””也初露端倪。22岁时创作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他就加入了鼓、箫等中国民乐元素,因为过于前卫而引起极大争议。他还记得老师拿着他的曲谱,皱起眉,用四川话问:“你有那么深刻没有?”
奔向纽约的谭盾,携带着满身锐气和满怀雄心。第三天,他就被震了一下。他穿了件汗衫,被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学者联合会叫去座谈,结果在会场见到了西服革履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和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贝聿铭。李政道跟他谈话,谈的都是音乐。谭盾有点蒙,心想: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才能够跟这些人对话?
谭盾很快察觉到,纽约是分层的。哥伦比亚大学代表的是学术圈,是精英文化,斯文、严谨、刻苦耐劳、对知识的追求永无止境;而纽约大学和艺术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则是通俗文化、前卫艺术生机勃勃的催化地。
谭盾觉得他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得益于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的“浸淫”。“你会发现我的创作里,既有哥大训练带来的知识面,又有下层那种狂妄、实验、不屑一顾的胆量。”
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那段“又穷又浪漫”的时光里,谭盾已经做出了后来使他声名大噪的陶乐、水乐、纸乐实验。烧制坛坛罐罐,揉搓、撕扯纸张,探索它们的发声,这位音乐青年有时看上去更像个装置艺术家。他也的确在当代艺术圈引起了波澜。1990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还邀请他展出了他为作品《九歌》自制的一组陶乐器。
那时候他住在中国城的地下室,室友是如今的著名导演顾长卫。《九歌》首演的海报,就是顾长卫在这地下室里替他拍的。“我没有钱去工作室拍照。顾长卫说,这还不简单吗。他拿绳子串起几件中国古乐器,挂在一个架子上,然后让我在那前面席地而坐。他把相机架上,设定成自拍,自己举个手电筒站一旁给我打光。我最好的一张照片就是这么拍出来的。”
谭盾喜欢纽约。他说纽约让他看到自己,自己就是最大的资本,“‘你’就是价值”。
但是,谭盾仍觉得,要真正获得世界性的影响,还是得借助“上层的训练”。他想到了交响乐,“全世界有多少交响乐团?交响乐团就是世界性的音乐平台!我决定我就要做这个,把陶乐、水乐、纸乐放进交响乐里去”。
就像他所预期的,全世界交响乐团都成了他的舞台。然后,他又往更“上层”去,发展出一套有意与西方“乐音音乐”相对应的“有机音乐”体系——陶乐是土地之声,水乐是河流之声,纸乐是风之声,一切自然之声,都被他用创作的“巫术”驱赶,攻占曾被主流音乐体系垄断的殿堂。
这个湖南人站在聚光灯下,不是偶然。(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湖南人的气质是既鬼气又放荡,既浪漫又高尚,既理想又现实”,文中引用谭盾的这句话主要是为了突出谭盾作为湖南人的骄傲之情。
B.传记开头写“状态年轻,留着平头,一身天蓝棉麻衬衫、贴身亮橙T恤、白色长裤,色彩搭配颇有些‘小清新’”,意在表现谭盾自信的精神状态。
C.谭盾的“离经叛道”很早就显现出来了,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因过于前卫而引起极大争议,但他的老师仍支持他继续走下去。
D.谭盾为实施“建筑音乐”,曾将位于上海郊区古镇朱家角的一幢水乡老宅改造成为声音剧场,以河流和建筑作为乐器进行音乐演出。

E.纽约求学的经历对谭盾影响很大,“到了纽约,你疯狂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谭盾在纽约求学时学到了自由、浪漫,学到了狂妄、实验、不屑一顾。
文章中提到了在谭盾眼中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的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回答:“‘狂人’谭盾”的“狂”表现在何处?
文末说“这个湖南人站在聚光灯下,不是偶然”,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不是偶然”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聚焦谍战小说的文化“密码”
乔焕江
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谍战小说近几年在市场风生水起,屡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渐次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而麦家①屡获文学大奖,更象征着“谍战小说热”所传递的某种文化诉求已经参与了当下文化空间的书写。实际上,谍战小说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类型文学的框架,而进入到社会意识再造的层面。
我们处在一个文化转型时代。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曾经的崇高信仰时常缺失,谍战小说与这一社会文化精神征候之间的呼应,是我们把握其意义的文化“密码”,是我们对其进行反思的关键所在。
首先,谍战小说提供了大量烟火气十足的英雄形象和市井底层的传奇,既完成了对普通人生活的想象性超越,又因与日常生活场景紧密相连,而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我们在诸多成功的谍战类型小说中看到,那些谍报战线的英雄群像,一方面有坚定的信仰、冷静的外表、果决的勇气和危机中迸发的超人智慧,一方面不乏丰富的情感世界、细小的日常烦恼,乃至被命运摆布的普通人的无奈感。在他们这里,崇高与俗常奇妙地纠结在一起,形成颇为悖谬的“冰与火”式的组合,琐碎的日常因理想和信念而着上神圣的色彩。与此同时,这两个极致之间的融合为读者提供了张力十足的体验空间,一旦进入这个想象性空间,读者就会感到,庸常的生活碎片在信念之光的照耀下,瞬间显示出价值的光芒。进一步说,正是在这种日常情感与终极价值的交织当中,一种不断挣扎的生命状态被凸显出来,而通过对这种状态的想象性体验,读者成功地获取了生命的存在感。
其次,转型期的日常生活纷繁复杂,如何才能理清千头万绪而不是深陷其中?谍战小说中那些智慧超常的英雄显然提供了某种想象性的解答。几乎每一部谍战小说,都会营造出一个复杂异常而瞬息多变的迷宫:沉着耐心,细致谨慎,大胆应变,取舍之间的果断选择……主人公穿越迷宫的智慧和能力,对于身处纷杂生活而被诸多困惑滋扰的普通人来说,无一不是他们所渴望的。对于某些读者来说,他们甚至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直面复杂多变的生活的勇气;而对于另一些人,他们更可能因为对这个想象世界的沉迷而暂时脱离了现实的生活。
再次,在资本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功利主义一度消解了崇高的价值形象,带来了信仰的大面积缺失和生命价值的迷失,谍战小说是对这一价值困境的回应:它以从日常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引发人们对崇高和信仰的回味乃至反躬自省。值得注意的是,谍战小说中那些为民族命运和革命信念甘于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传统革命题材图书所塑造的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趣味嗜好乃至人格缺陷等多样特征。然而,为了自己的信念,这一切又都是可以无条件地牺牲和克服的。也许我们可以说,谍战英雄们为之付出一切的信仰曾经是坚固的,如今却似乎有些消退,然而,与其说谍战小说张扬的是信仰本身,不如说它张扬的是人物在信仰之路上的艰苦卓绝、超人的意志力和挑战极限的勇气。
在信仰迷失的时候,能把人们从怠惰和功利中提领起来的,是坚定的信仰,更是信仰践行过程中敢于直面困境的坚韧执着与非凡勇气,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帮助我们重树生命的尊严。此外,谍战小说中的一些优秀之作,成功地把个体生命与历史时间链接起来,进一步助燃人们的希望,使生命在历史的延展中获得超越自我的历史性价值。
当然,我们所谈及的这些优秀的谍战小说,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类型小说的既有格局,也还有大量的谍战类型写作,仅以满足人们的窥视欲、猎奇心、怀旧感为吸引读者的手段,更有些模式化、批量化的写作,很容易使人陷入审美疲劳。一些作家的成功告诉我们,“时代是文学的‘酵母’”,只有“将时代的命运和自己的切肤之痛紧紧融在一起”,类型化小说的写作才可能产生更为积极的文化意义。
(摘自“人民网”2011年O4月26日有删改)
【注】①麦家:谍战小说《暗战》的作者。
下列对第三段中划线的“悖谬的‘冰与火’式的组合”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烟火气十足的英雄形象”与“市井底层的传奇”的组合
B.“对普通人生活的想象性超越”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组合
C.英雄们“坚定的信仰、冷静的外表、果决的勇气和危机中迸发的超人智慧”与“丰富的情感世界、细小的日常烦恼,乃至被命运摆布的普通人的无奈感”的组合
D.“琐碎的日常、理想和信念”与小说的“神圣的色彩”的组合

下列对“谍战小说的文化‘密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谍战小说在日常情感与终极价值的交织当中,凸显出一种不断挣扎的生命状态,读者通过对这种状态的想象性体验,成功地获取了生命的存在感。
B.谍战小说通过塑造智慧超常的英雄,使读者获得直面复杂多变的生活的勇气,或者获得暂时的超脱。
C.谍战小说不仅张扬信仰本身,而且张扬人物在信仰之路上的艰苦卓绝、超人的意志力和挑战极限的勇气,从而帮助读者重树生命的尊严。
D.谍战小说链接了读者个体生命与历史时间,帮助他们燃起生活的希望,从而获得超越自我的历史性价值。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麦家的谍战小说借助于影视改编屡获文学大奖,也引起了人们的“谍战小说热”,这标志着谍战小说的创作已经传达了人们的某种文化诉求。
B.谍战小说的文化意义在于,谍战小说呼应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转型时代人们时常缺失崇高信仰的文化精神征候。
C.谍战小说中那些从日常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在践行信仰过程中敢于直面困境的坚韧执着与非凡勇气。能把信仰迷失的人们从怠惰和功利中提领起来。
D.优秀的谍战小说不会仅以满足人们的窥视欲、猎奇心、怀旧感为吸引读者的手段,而是“将时代的命运和自己的切肤之痛紧紧融在一起”,从而产生更为积极的文化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河殇
舒 婷
(1)我们兄弟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个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2)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
(3)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4)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领队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5)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6)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分到了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向房东家买了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个人。
(7)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着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八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8)悄悄坐在河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
(9)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
(10)深山砍柴火出墟,农民总是告诫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身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11)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小河小溪也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12)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13)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14)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选自《新华文摘》)
注:知青,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下乡务农的城市知识青年。
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8字以内)
第(11)自然段画线句子“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请结合原文说一说具体指什么教育。(25字以内)
按照“河是我们的避难所”的形式,总结一下全文的内容,再列出三个方面。
文章最后一句“祈求河的宽恕”指什么?(25字以内)
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不当的三项是

A.小河清澈、晶莹,能安慰人,能使人心情开朗,过去现在都如此。
B.在桥头一遍又一遍地唱歌,反映了知青们的思乡之情。
C.“眼似秋波横”的比喻,也暗含了小妹与妹夫的隔河相望。
D.“老朋友左右逢源”指的是老同学照顾周到,细致体贴。

E.“因为水不仅仅是水”,他还指河水、海水、井水。
F.“枯瘦如斯,污秽如斯”与上文形成对比,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我提出这个题目来,是根据一点亲身的体验。有一段时间,我学过做诗填词。往往一时兴到,我信笔直书,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成了自己读读看,觉得很高兴,自以为还写得不坏,后来我把这些习作拿给一位精于诗词的朋友看,请他批评,他仔细看了一遍后,很坦白地告诉我说:“你的诗词未尝不能做,只是你现在所做的还要不得。”我就问他:“毛病在那里呢?”他说:“你的诗词都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欢喜取巧,显小聪明。”听了这话,我捏了一把冷汗,起初还有些不服,后来对于前人作品多费过一点心思,才恍然大悟,那位朋友批评我的话真是一语破的。我的毛病确是在没有下过力。我过于相信自然流露,没有知道第一次浮上心头的意思往往不是最好的意思,第一次浮上心头的词句也往往不是最好的词句。意境要经过洗炼,表现意境的词句也要经过推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洗炼推敲要吃苦费力,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福楼拜自述写作的辛苦时说:“写作要有超人的意志,而我却只是一个人!”我也有同样感觉,我缺乏超人的意志,不能拼死力往里钻,只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
这一点切身的体验使我感触很深。它是一种失败,然而从这种失败中我得到一个很好的教训。我觉得不单在文艺方面,就是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解释下列词语:
信笔——
一语破的——
作者用自己学“作诗填词”的事例是说明什么的?作用是什么?用自身的事例有什么好处?
如何理解福楼拜自述写作辛苦时说的“写作要有超人的意志。而我却只是一个人!”这句话?
作者用语朴素、亲切、自然,但非常地有逻辑力量和严密性。请举一例来说明。
人们常说“文品即人品”,朱光潜身上体现出的哪种或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上面这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 )

A.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B.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C.水的美的姿容
D.五光十色的色彩

阅读《我与地坛》,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第二节中有一段话:“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想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其中画线部分有何深刻意蕴?
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
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如何理解地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