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某传教士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表明( )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 C.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D.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马关条约》中对当时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作用最大的一项是()
| A.割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 | B.勒索了巨额赔款 |
| C.增开了中国内地的通商口岸 | D.允许在华开办工厂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B.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
| C.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 D.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
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主要是为了()
| A.分割、压缩根据地 | B.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 |
| C.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 D.把中国变成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主要针对()
| A.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 | B.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
| C.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 | D.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变化 |
针对日军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执行的作战方针是()
| A.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
| B.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 |
| C.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
| D.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