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一是小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哈布斯堡帝国占据的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例如,引发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以恐怖手段刺杀奥国皇储。二是大国的民族主义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材料二:1894年法俄缔结同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抗三国同盟。1904年英法缔结协定,意在共同对抗德国。1907年英俄缔约,也是为了对付德国。英俄协定,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建立,和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这种军事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互相绑架,一旦有事便骑虎难下。同盟国有了举动或者争端,不管是不是正义,不管是否与本国有切身利益关系,都要挺身而出,甚至进行军事动员和出兵作战。可悲的是,这种由训练有素的外交官使出浑身解数搞出的外交安排,成为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普遍来说,外交活动的宗旨不是为了维护和平,而是为了本国的最大利益,甚至是为了以邻为壑和规划战争。事实证明,这种错误理念主导下的外交,注定造就灾难。
——摘自王江雨《狂热民族主义的悲剧》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今世界有何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若无事盟约第十条规定:“盟约会员国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独立,以防止外来侵略。如遇此种侵略或有此种侵略之任何威胁或危险之时,行政院应筹履行此项义务之方法。”
——摘自《国联盟约》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近代人类身历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战火的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弘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联的宗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联相比联合国的宗旨有哪些新发展?并为此做出哪些主要贡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人们既生来就享有完全自由的权利,并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或许多人相等,不受控制地享受自然法的一切权利和利益,他就自然享有一种权力,不但可以保有他的所有物——即他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其他人的损害和侵犯,而且可以就他认为其他人罪有应得的违法行为加以裁判和处罚,甚至在他认为罪行严重而有此需要时,处以死刑。
——(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只要当那些罪恶尚可容忍时,人类总是宁愿默然忍受,而不愿意废除他们所习惯了的那种政府形式以恢复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当一个政府恶贯满盈、倒行逆施、一贯地奉行着那一个目标,显然是企图把人民抑压在绝对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时,人民就有这种权利,人民就有这种义务,来推翻那样的政府,而为他们未来的安全设立新的保障。
——《独立宣言》
材料三我多么盼望得知:你已发布了一份独立文告(顺便说一句,在你必须拟定的新法条文中,请别忘记妇女们)……假如新法没有给予妇女特殊关照,我们决意煽动一场反叛,并将拒不服从任何一条不体现我们心声、或未经我们参与的法律。
——艾比吉尔·亚当斯写给丈夫约翰·亚当斯的信
(1)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材料二的主张是如何实践的?又是如何避免出现材料二中所述的局面的?
(2)材料三对材料一、二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度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残暴、野蛮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农奴制度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材料二从1959年3月至1961年短短的3年中,中共西藏工委、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和西藏军区一边平定达赖集团发动的叛乱,一边进行全区的民主改革。在民主改革中,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及其代理人,没收其占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并进行批判斗争和法律制裁;对没有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及其代理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由国家赎买,然后分配给农奴和奴隶。西藏废除农奴制是人类历史跨越式发展的典范。
——《西藏民主改革50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俄国知识分子如此评论农奴制的原因。
(2)材料二中,西藏废除农奴制有哪些特点?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开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材料二 2007年10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他们说:“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四

2008年7月八国峰会八国集团首脑合影胡锦涛出席2008年7月八国集团对话会
材料五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1956年)的重大举措,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两方面说明当今中国是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的?
(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奋斗过程,为了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你认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有待完善的关键是什么?
(5)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走和平崛起道路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4分)
(3) 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
图二):

图一图二
(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