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故有名马(    )         ⑵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之不以其道(    )       ⑷鸣之而不能其意(     )
用课文原句填空                                       
(1)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_____                        _____ _;
根本原因_                    _____________  _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分别有所指代,请说说他们分别指代什么?
千里马:_____                                                   
伯 乐:____                                                    
食马者:______                                                  
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第3页(共8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交通:
(2)便要还家要:
(3)便扶向路向:
(4)后遂无问津者问津: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虚构的目的是什么?
、文中的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一)文言文阅读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写的《出师表》,“表”是_________。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斟酌损益()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句子。(4)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 
、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1),(2),(3)
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一)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0题。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舍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并加以翻译。
⑴中力拉崩倒之声( )⑵屋许许声( ) ⑶欲先走(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作者逼真地描写了口技表演之后,写了听众的神态和动作。请在甲、乙段中各找出一个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句子:甲段中的句子如:_____乙段中的句子如:_____作用:_____
.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A.【甲】段描摹了深夜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过程。【乙】段描摹了一家由失火到救火的场面。
B.“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模拟了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在文中起到了以动写静的作用,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
C.【乙】段中连用了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了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很多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
D.【甲】段中的“既而”与【乙】段中的“俄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前者表现两种情况相继发生;后者则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又发生。

阅读文言文,完成8~11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4)卒亡天下卒: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A.屋舍俨然 B.仿佛若有光:
C.便还家: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