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13 分)
新的发电形式
①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非常关心的两件大事.。目前,大部分国家的电力生产以利用矿物燃料的火力发电为主(约占整个电力生产的80%)。但是,用这种方式发电,效率很低(只有30~40%),大量的热能被白白浪费掉,并且还带来严重的硫污染和热污染。于是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 分)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2 分)
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能否删掉?为什么( 3 分)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2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一)(共6分,每小题2分)
苗族银饰
韩宗树
①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行走在苗乡时,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还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寨,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五彩的花边和闪亮的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让你感受到苗族银饰悠久、神奇、精美的文化魅力。
②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化得到一脉相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饰品做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馈赠也是常事。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终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③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主要有银雀凤冠、银牌耳环、银项链、银手镯、银脚环等等。在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图案则多为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④从古迄今,苗族银饰的工艺水平从粗糙不断走向精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奇葩,都是由银饰工匠们手工制作的,工艺方法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制作流程大抵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五道工序。苗族银匠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在造型设计上也堪称高手,他们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精心设计和加工,件件银饰各具其妙。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它比现代魔方环2巧妙,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L”形状物,平折成90度,其上饰有数朵梅花,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此戒指若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套”。
⑤苗族银饰丰富多彩,天成一韵,就像一首用白银写就的美丽诗篇,那么纯净,那么隽永,那么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下列关于“苗族银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族银饰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苗乡亮丽的人文景观。
B.苗族的银饰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发展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
C.苗族银饰的图案由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与苗家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一致。
D.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银饰都是由民间银饰工匠手工制作二成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苗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
B.银饰文化渗透于苗家人日常生活,男婚女嫁、祝寿送终、遗产继承都离不开银制饰物。
C.苗族银匠锤砧劳作的行家,是造型设计的高手,其所制作的银饰堪称民间艺术奇葩。
D.“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是最具苗族民族特色、充分展现银匠才智的苗族银饰。
下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述苗女的民族盛装,点明苗族银饰之美,引出下文,是全文形成“总—分”的结构。
B.第④段中加点的“大抵”一词准确说明苗族银饰基本的制作流程,符合实际,也不排除例外。
C.第④段中的画线语句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的特点。
D.第⑤段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展示了苗族银饰的非凡魅力,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④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⑥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⑦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⑧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⑨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⑩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⑾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通读全篇,请简要概括洋槐树四季的特点。
试从一个角度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文章在第11节写到喜鹊和乌鸦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你认为在提醒什么?
作者在第③节中写到“从春到秋,由晨至昏”,却没有提到冬和黑夜。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不要再“一任市长一张蓝图”
①推进发展转型,不只是短期任务,更是长远战略;非一日见效,需久久为功。转型发展再出发,尤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反复告诫,“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抓到底”、“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②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难以一任完成,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在持续接力、连续发力中实现转型升级。
③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的怪象,认为追求“任期政绩”才是“算在自己头上”的政治资本,接续前任的规划岂不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种错误思想,让一些领导干部热衷另赋新篇、重起炉灶。
④想要干事、想出政绩无可厚非,上一任的举措如果不符合当前实际,也应及时纠正,但不能为了出政绩都要自己另搞一套。
⑤只有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以夸父逐日的执着、水滴石穿的坚守,才能破解转型发展中的顽瘴痼疾。山西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坚持植树造林,才让不毛之地变得满目葱茏;山东日照11 任市长一个规划,才打造出黄海之滨的黄金海岸;看看江阴,敔山湾开发尚未成型,又来“滨江花园”城市建设,如今,滨江花园地块又几成烂尾。
⑥把转型发展一抓到底,不仅要有直面矛盾问题的勇气,也要有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今天,看一个地方工作得怎么样,不仅要看“显绩”和发展现状,更要注重“潜绩”和发展后劲。各级干部都应迅速调整自己,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咬定青山不放松”,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什么是征信
①简单来说,征信就是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你建立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你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你的信用报告的一种活动。征信记录了你过去的信用行为,这些行为将直接影响您未来的经济活动。
②例如,当你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可以通过征信机构提供的您的信用报告,更好地了解你过去的信用状况,银行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作出是否与你进行交易的决定,这样就方便了您的经济活动。经济和社会越发展,征信与个人的关系就约密切。
③为什么要进行征信呢?这是因为,过去,个人的经济活动范围狭窄,交易方式简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自直接了解和社区内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况现在则不同了,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个人活动的地域范围扩大,除了与自己熟悉的人接触外,还要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打交道,如果还是依然依靠传统方式来互相了解,将会非常费时费力。
④征信,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由专业化的机构客观地记录一个人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济活动交易中双方互相不了解的情况,减少了交易成本,方便了人们的经济金融活动。
⑥对大多数人而言,信守承诺是个基本的准则,所以征信的过程,还是为他个人积累信誉财富的过程,而这样一笔财富,将会为他带来更多的收获财富的机会。
从全文看,“征信”对于个人有哪些好处?
请写出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新闻的修改。
近日, 中山中学"2015年爱心义卖与捐款"活动在全体师生的踊跃参与和积极响应中拉开帷幕
①活动中,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摆摊设点,出售自己不需要的文具、和玩具。②活动后,义卖和捐款活动所得的资金,都资助给了本市留守儿童以及校内家境贫困的学生。③与此同时,学校全体教师也进行了爱心捐款。
(1)新闻中画线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2)第二段①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修改意见:
(3)新闻第二段中三句话顺序不当,正确的排列应为: (填序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