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邢州窑与越州窑是唐朝南北诸窑的代表窑,出产的瓷器质量不相上下。茶圣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所谓三彩,即在无色釉的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成陶器。因是唐朝创制,故称唐三彩。

--选自《全彩中国史》
材料三:唐太宗统治时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资治通鉴》)。唐帝国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超过了汉代。唐帝国疆域最盛时面积约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与之同时的大食帝国的面积约为一千万平方公里。
--选自《盛唐气象》
材料四: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第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选自《遣唐使与学问僧》
注释:①伽(qié)蓝:佛寺
(1)结合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方面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7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人类文 明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jian,超越)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1)据材料一指出《权利法案》制定的主要目的。(2分)它的颁布有什么标志性意义?(2分)
材料二 谁会相信……居然会产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人们已经看到,当国王专权的时候,骚扰、内战、无政府状态、贫困使得全国不安。在这里,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却无力为非作歹……只有当国王并不专断独裁的时候,和平、富饶、幸福才会统治着英国。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2)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怎样看待英国新确立的政治制度?(2分)在他看来,这种制度有何好处?(2分)
材料三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修昔底德《伯罗奔撒战争史》
材料二第一条: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准许,国王无权征税。……。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材料四革命形势飞速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不久又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材料一所说的是古希腊哪一个城邦的民主制度?这种民主的政治制度建立于何时?又是在什么时候发展到顶峰?
(2)材料二出自哪部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什么样的资产阶级政权?
(3)材料三出自哪部文件?这部文件是何时颁布的(答出具体时间)?
(4)材料四提到的《人权宣言》产生于哪次革命中?这次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写出它们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共同之处。(2分)

看新航路开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A、B、C分别是谁的航线?
(2)哪位航海家最先找到通往东方国家的航线?
(3)请回答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下,处在睡眠和半醒状态。这些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组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瑞士史学家布哈特
材料二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
——恩格斯
材料三恩格斯在谈到14—16世纪的一场运动时这样说道:“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1)材料一中的“一层共同的纱幕”指的是什么?导致这层“纱幕”烟消云散的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位诗人是谁?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其作品弘扬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材料三中恩格斯所说的那场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下图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比重(%)

材料三(美国)仅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用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
材料四 科技方面,英国工业界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坐享其成的思想日趋严重……在新技术成果应用方面英国日趋落后。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费少,实验设备不足,管理混乱,科技人员地位低和待遇差成为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写出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成果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比较1870年与1913年英美两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说明美国经济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导致英国经济地位衰落在科技方面的原因。
(4)从美英两国经济地位兴衰的对比中,你获得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