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村知识分子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当时
A.广大乡村习俗没有变化 | B.民主共和观念荡然无存 |
C.作者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 D.作者对辛亥革命支持 |
《战国策·秦策三》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反映出
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
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
B.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 |
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
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
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
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
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诗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1945年8月)中这样欢呼的原因是
A.民主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 B.反列强侵略取得完全胜利 |
C.中国彻底实现和平民主 | D.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