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尔逊1916年5月16日致信豪斯:“假如我们提出和平建议,它将遵循下列条件:……2)一个普遍的联盟,宗旨是维护海上自由和防止任何因为A)违背条约的或B)没有警告及全面要求而开始的战争,——这是一个对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实质性的保证。”
——查尔斯·西摩编:《豪斯上校秘录》第二卷《从中立到参战,1915—1917》伦敦
材料二  1941年8月,罗斯福指出:“将来有重建国联那种组织的可能性,但为时尚早;即使这种组织重新建立起来,处理安全问题时也无法充分利用,因为像国际联盟大会这样的机构太庞杂了,在处理安全问题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么大的机构可以讨论问题,适合小国家提出他们的建议,诉说冤屈,但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责任,采取管理的措施。”                           
——转引自赵志辉《罗斯福外交思想研究》
(1)结合材料一、二,比较威尔逊与罗斯福外交思想的异同点。
(2)战后罗斯福的思想如何得到落实?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冷战结束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州人之所以大批经商,道理十分简单:徽州地理环境恶劣,适合耕作的土地少,除了出外经商,恐怕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生存方法。徽州又是一个移民社会,由于交通闭塞,中原的士族在战乱时期不断迁移到这个“世外桃源”。《新安名族志》中说,从两晋起,历代迁移到徽州的名族一共有78个。.......在这种士族宗族文化的熏陶下,徽州民风“益向文雅”。胡适曾经把徽商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誉为“徽骆驼精神”。
--------《徽州经济》
材料二……另一徽商黄氏夫妇为讨好南巡扬州的乾隆皇帝,雇工数千,一夜造成“三贤祠”,乾隆爷见后叹曰:“富哉商乎,朕不及也。”再是茶商。徽人在全国许多城市开设了茶号...... “徽商开当,遍于江北”。徽州典当,强化薄利多贷,便民济贫,故深得人们欢迎,竞争力也很强。
徽商之所以能在众商帮中称雄,重要的还在于有高明的经营艺术。贾儒结合是徽商的重要特点,......徽商贾而好儒,“贾为厚利、儒为名高”。逐名高是为了大名声,而大名声,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增加无形资产。可以说,徽商为逐名高,往往是不惜血本的。
————《徽商》的故事
材料三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始耕焉……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尽,民力不可惮;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
──《管子·乘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
(2)请结合材料三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论述“均地分力”的合理性并分析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但这个政策却没有永固住自然经济,即使没有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也会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请结合上述材料试论其原因。

(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提出的“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问题,亦可称之为“梁启超之问”,它直接受波伦哈克(德国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1 896年出版《国家论》)“因以习惯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安,因于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之论断的启发而提出。
对于辛亥时期革命党人未能深入思考的“梁启超之问”,化解“民主专制”或假共和变真共和的关键,陈独秀则寄希望于国民的“自觉”,“觉悟”,以树立真共和的基础。陈独秀分析了政治觉悟的“三步”,“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活动物”,“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础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二步”;“所谓立党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三步”。
——搞编自邓丽兰《清末民初“粱启超之问’的提出及其论争》
(1)依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政治觉悟”的理解。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粱启超之问”产生的原因。(7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生问题历来都是中外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作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纲的具体实施办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所谓“定地价”和“照价纳税”,就是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征以重税,同时国家又握有土地国有之权,可以随时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在国家一方面而言,无论收税买地,皆有大益之事”。这样便消灭了土地投机和土地垄断,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节目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平均地权”的主要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缓解“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的问题?新政对战后西欧产生哪些影响?(5分)

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二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2)美国农民为何会收入锐减?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才提高他们的收入?
材料三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3)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如何评价这个运动?
材料四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4)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农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得益者,请结合史实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加以说明。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请从战败国处置角度分析为什么二战后能维持世界范围内长时间的和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